古汉语通论(十七、十八)概览.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毛传:“兴也。”郑笺:“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此因葛之性以兴焉。兴者,葛延蔓于谷中,喻女在父母之家形体浸浸日长大也。叶萋萋然,喻其容色美盛。” 《诗经·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孔颖达正义:“反复嗟叹,所以深美之也。” 《诗经·大雅·生民》:“卬(yiǎng仰,上)盛于豆,于豆于登。” 孔颖达正义:“再言‘于豆’者,叠之以足句耳。” 5、诠释典故成语: 李善《文选注》 6、考证名物: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孔疏云:“雎鸠,王雎也,《释鸟》文。郭璞曰:雕类也。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边沚中,亦食鱼。陆机疏云:雎鸠,大小如鸱,深目,目上骨露,幽州人谓之鹫。而扬雄、许慎皆曰白鷢jué ,似鹰,尾上白。” 7、校勘文字: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郑玄注:“‘反’当为‘及’,字之误也。” 《十三经注疏》后附阮元《校勘记》 8、说明语法: 《诗经·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颖达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左传·昭公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杜预注:“不共晋贡,以鲁故也。” 9、标注字音: 直音注音,如《毛诗音义·关雎》“逑,音求”、“洲,音州” 反切注音,如《毛诗音义·汉广》“翘,祁遥反”、“秣,莫葛反” 六、古注的风格: 1、汉唐的风格:侧重于训释字句、注明读音等。 2、宋代的风格:常常利用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 3、清代的风格:能将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运用于注解之中,从材料出发,注重考据。有时失之繁琐。 七、古注的术语: (一)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被释词总是位于术语之后,相当于“叫做”。可以单用于释义,也可以连用并举,用来辨析同义词。 《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毛传:“山脊曰冈。”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穀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屈原《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不有行者,谁扞牧圉”,杜预注:“牛曰牧,马曰圉。” 2、谓: 相当于“说的是……”“指的是……”,被释词在术语之前。作用主要是用来具体说明被释词语的特定意义。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3、貌、之貌: 往往用来解释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屈原《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4、犹、犹言: 被释词语放在术语的前面,作用主要是用来表示注释词和被释词是同义关系或近义关系,或者是用引申义解释本义。相当于“等于、等于说”。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5、浑言(统言、通言)、析言、对文、散文、散言、对言: 用于同义词的辨析。“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 《说文·走部》“走,趋也”,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 “散言、散文”指同义词单独使用,“对言、对文”指两个同义词语同时使用,相对为文。一般是“对言”时二者有别,“散言”时意义相通。 《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孔疏:“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说文》:“牙,壮齿也。”段注:“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 6、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 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郑笺:“式,发声也。” 朱熹《孟子集注》:“庶几,近辞也。” (二)声训术语: 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一般都是用于声训,即表明被释词和注释词之间不仅在语义上,而且在语音上有相通之处,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