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登革热诊断与治疗-副本综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 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 张玉梅 简 况 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2.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3. 临床特征: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重症病例可发生严重内出血、休克等。 一、病原学 1.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毒力及致病性DENV-2,3 1,4。 2.结构:单股正链RNA 3.抵抗力:不耐热及消毒剂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二、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广东省为5~11月,海南省为3~12月。 三、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3-15天,一般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重症及非重症的临床表现。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病程分为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多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个别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急性发热期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首发高热,24h内可达40℃。可伴畏寒,部分病例双峰热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 发热时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明显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急性期一般持续2~7天。 皮疹:第3~6天出现充血性皮疹、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 出血倾向: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极期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在退热后病情加重或高热持续不缓解,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在病程第3~8天,重症预警指征的发生标志着极期的开始。 常伴有进行性WBC减少和PLT快速下降。 血浆渗漏及严重出血表现 部分出现血浆渗出表现,如球结膜水肿,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低蛋白血症等。 HCT升高的幅度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 血浆渗出严重可引起休克,随着休克加重和持续,发生代谢性酸中毒、MODS、DIC。 少数无明显血浆渗出,但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 严重器官损伤表现 部分病例尤其是老人伴基础疾病患者,如发生休克未及时处理,可发生重要器官损害。 可出现脑病表现(如剧烈头痛、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颈强直等),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等 恢复期临床表现 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 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 WBC计数开始上升,PLT计数逐渐恢复。 四、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一)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3.老人或婴幼儿;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四、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二)临床指征 1.退热后病情恶化; 2.腹部剧痛; 3.持续呕吐; 4.血浆渗漏表现; 5.嗜睡,烦躁; 6.明显出血倾向; 7.肝肿大 2cm; 8.少尿。 四、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三)实验室指征 1.血小板快速下降(小于50×109/L); 2.HCT升高(HCT>20%)。 五、并发症 中毒性肝炎; 急性心肌炎; 二重感染; 输液过量; 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精神异常; 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六、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减少,早期开始下降,第4~5天降至最低点,以中粒细胞下降为主。PLT最低可降至10×109/L以下。出血严重者HGB下降。 2. 尿常规:可见蛋白、红细胞、管型等。 3.血生化:ALT/ AST升高常发生极期或恢复期;部分心肌酶及血肌酐升高等。渗出严重者血清白蛋白可降低等。 4.凝血功能: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PT及APTT时间延长,重症病例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少。 六、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 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