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事业面前勇往直前.doc
事业面前勇往直前
2014年1月11日,刚刚从北京参加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袁隆平从北京驶回的火车上走下来,《长沙日报》摄影记者陈飞捕捉到了这宝贵的一刻:袁隆平面带笑容,手里捧着那份沉甸甸的证书,站台上围满了前来迎接他凯旋的人,等待他载誉而归,恭贺他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成果,摘取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袁隆平和他的“两系法”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说他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40多年。
而今,袁隆平那个高效、高产的水稻梦已经实现了。
在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湖南湘潭县泉塘子乡,上千亩的超级杂交稻叶青、秆明、谷黄。该示范基地的超级杂交稻比一般晚稻每亩可增产约200公斤,亩增纯收入280元左右,接近一季成本,双季产量的效果,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该示范基地已先后吸引了国内外农业官员和专家4万多人前来观摩考察。
其实,早在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法”增长了5%~10%。
很多人对“两系法”的命名饶有兴趣,在记者问起“两系法”的命名时,袁隆平表现出了他特有的幽默感:“‘两系法’使杂交水稻育种真正成为了‘一夫一妻制’”。袁隆平进一步解释道,因为,在杂交水稻育种中,“两系法”由于免除了过去“三系法”的水稻保持系,只保留“父亲”不育系和“母亲”恢复系而得名。
时间可以追溯到1986年。
袁隆平发表了题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构想》一文,正式提出杂交稻育种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即从“三系法”向“两系法”,最终过渡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在杂种优势利用水平上,则是由品种间到亚种间,最后再到水稻与其他物种间的远缘杂交,朝着杂种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这篇文章被视为杂交水稻发展历史上的纲领性文献。在这个指导思路下,由16个单位参与组建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很快成立,袁隆平任组长。
然而项目的进展并不顺利。团队成员之一、江苏省农科院原副院长邹江石记得,1989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异常低温,导致在长日照条件下已经通过鉴定的“光敏不育系”变成了可育,“两系法”杂交稻研究陷入低谷。
面对挫折,袁隆平有种越挫越勇的决心。
在观察研究基础上,他分析指出,育性转换主要并不是受日照长短控制,而是取决于温度,并据此提出了温度控制指标以及相应的选育技术策略和核心种子生产程序。邹江石回忆说:“袁隆平的指点仿佛拨开云雾,豁然开朗,令大家信心倍增。”
研究路线及时调整后,一批成果相继涌现。袁隆平的弟子、当时还在湖南安江农校工作的邓华凤发现了“安农S-1”不育系材料,团队成员罗孝和培育出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及其组合……“两系法”杂交水稻迎来了曙光。
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9年攻关,“两系法”杂交稻于1995年终获成功,实现了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水稻较大面积亩产也从700公斤提高到了2013年的988.1公斤。
应用推广紧接着开展了起来。据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累计推广地“两系法”杂交水稻4.99亿亩,增产稻谷110.99亿公斤,增收271.93亿元,推广区域遍及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为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
“都是大家干的,荣誉应该属于全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手捧着烫金的证书,袁隆平如是说。
“两系法”的艰难由来
两系杂交水稻技术已然成为继三系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成功之后,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又一伟大创新。
它的研究成功,进一步彰显了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实力和水平,确保了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世界领先地位,促进了我国水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曾先后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重大科技事件”之首、2003和2011“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
截至2012年,全国累计推广两系杂交稻4.99亿亩,增产稻谷110.99亿公斤,增收271.93亿元,推广区域遍布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它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升级和水稻产业结构调整,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
“对于第三步即‘一系法’,现在看还处于探索阶段。”袁隆平坦言,他曾经认为成功指日可待,但深入下去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