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doc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 关于罗贯中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是一个龙腾虎跃,风起云涌的时代。陈寿的一部《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就包蕴着无数生动的故事,为文学家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在民间,又不断地流传和丰富着三国的故事。到隋代,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的节目,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场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内容。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到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的故事。在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苏轼《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说三国”的艺术效果很好,且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宋代的这些话本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早期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其故事已粗具《三国志演义》的轮廓,突出蜀汉一条主线,情节略本史传,有大量的民间传说。结构宏伟,故事性强,然叙事简率,文笔粗糙,保留着“说话”的原始面貌。 在戏曲舞台上,金元时期也搬演了大量的三国戏。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曾载有《赤壁廉兵》等多种金院本剧目。钱南扬的《戏文概论》曾指出有《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多种宋元戏文。现知元代及元明之际以三国为题材的杂剧剧目就有60种之多。从这些剧目和现存的21种剧本的情况来看,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鲜明,在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 关于罗贯中,目前所知甚少。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或谓无名氏作)、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记载,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贾仲明说他“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可知他生活在元末明初,约在1315至1385年之间。明人王圻《稗史汇编》所录一则材料称罗贯中“有志图王”,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他是施耐庵的“门人”,清人顾苓《跋水浒图》等说他“客霸府张士诚”,都不知是否可靠。他的《三国志演义》约成书于明初。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说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可能夸大其辞。今传世的《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恐怕都是后人伪作。《录鬼簿续编》还著录了他所作的三部杂剧作品,今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这部作品以赵匡胤、赵普为中心,歌颂了贤君明相,与《三国》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以后的新刊本多从此出,只是在插图、音释、考证。评点和卷数、回目、个别文字方面作些调整。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近年来学界所关注的是,今存嘉靖至天启年间的刊本中有不少书名为“三国志传”而非“三国志演义”,如《新刻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传》等。这类“志传”系统与“演义”系统版本的不同之处,除了在一些情节、文字上有所出入之外,主要是“志传”系统的《三国》中穿插着关羽次子关索(或花关索)一生的故事。这两种系统的本子孰前孰后,谁接近罗贯中的原本,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也有一些学者将各本认真比勘后,认为“嘉靖本”和“三国志传”本是出于同一源头的抄本,两种系统的差异只是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