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改革:“芈月”背后的强秦之基.doc
农业改革:“芈月”背后的强秦之基
持续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有这样的桥段:
公元前325年,在一番惊心动魄的宫斗中,怀孕中芈八子遭遇政敌暗算,突然早产,在半昏半醒、疼痛难忍的状态里,以惊人的毅力诞育了一位王子。这个孩子,十几年后,登上了秦国政坛的巅峰,他就是秦昭襄王。在他治下,秦军连克六国,所向披靡,奠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军事基础。
秦昭襄王出生的时候,父亲秦惠文王给他起名为“稷”。在《说文解字》里,“稷”被视为“五谷之长”。因而,“稷”不仅灌输了秦国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治国之道,更寄托了这样的理念:无论是秦国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强势,还是“芈月”晋升为宣太后,临朝执掌大权期间所表现出的自信,都是秦国走上强盛之路的真实写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几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农业改革和进步。
从“初租禾”到“开阡陌”
战国初年,秦国控驭的关中地区,虽然土地肥沃,劳力充裕,但仍被关东六国视为“夷狄”。什么会盟啊,称王啊,都不带秦国玩。他们的理由是,秦的礼乐文化和制度建设都落后许多。因此,秦国统治者对变革和富强的追求从未停歇,其中的核心话题,就是经济体制。在以农立国的时代,土地制度当然是焦点。
秦入关中之初,实施一种叫“爰田制”的土地制度。既吸收了西周“井田制”的一些要素,将国家控制的“井田”分为公田和私田,并对井田征税,又摒弃耕种时“公田优先”的传统,主张“爰土易居”,充分考虑田土之美恶、劳逸之均衡,负担之平等,有利于调动耕作者的生产积极性。
不过,随着铁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秦国和关东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骤增。如此一来,贵族们便“漫其经界”,井田外的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粗放经营,而这些新垦土地并未纳入国家控制的“井田”范畴,从而成为贵族们的私人领地。非但周天子,就连秦国国君都无从管理。时间一长,不仅使秦国少了一块赋税收入,而且会增强贵族们的经济实力,对秦国国君的权力构成威胁。
于是,秦国国君主动出击,做出了第一次改变。公元前408年,秦简公首次在全国推行“初租禾”。这是一项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施的“初税亩”类似的政策。按照《谷梁传》的解释,此举“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也就是说,“初租禾”是按耕作者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田租,相当于对新垦私田“履亩而税”。这样做,把新垦私田纳入国家监管,变相承认了贵族们对新垦私田的所有权。
“初租禾”虽然让新垦私田有了合法名分,但贵族们毕竟要多缴税,经济利益受到冲击,当然反对。在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在位)和秦出子(前386年-前385年在位)统治期间,他们多次发动叛乱,导致君权衰弱,国力下降,关东各国趁火打劫,使秦国日趋孤立。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使秦国国内进一步改革经济的要求日益强烈。
秦孝公继位后,重用商鞅推行变法。商鞅在土地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做出的改革,步子要比秦简公大得多。 甘肃吴忠回族自治州引黄灌溉事业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渠”修建在秦朝时期,它灌溉着全州平川一带数十万亩良田。
《史记?商君列传》里说,秦国“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制辕田”即授田制,就是按照每位成年男子100亩的标准,把土地分配给百姓;“开阡陌”即推倒原先的阡陌、封疆,改变固有的“井田”格局。具体说来,商鞅的改革思路是两步走:
一是按照更高的面积标准来规划耕地,建立新的土地边界。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记载,“按周制,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商鞅佐秦,以一夫力余,地利不尽,于是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如此一来,每亩的边长百步变成240步,单位面积扩大数倍,农民实际耕种的土地面积增加,有利于他们发挥劳动潜能,纳税后剩余的农产品也会更多,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对“井田”规划的渐进性改变。 1963年山东邹县出土的陶量,器身模印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下令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铭文。
二是改变劳动组织形式。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集体协作成为生产劳动的主要形式。而铁犁、牛耕的应用提高了一家一户的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中集体协作的必要性下降。集体协作过程中“滥竽充数”的偷懒现象则日益凸显。于是,商鞅以“开阡陌”的方式取消了共耕“公田”的劳作模式,通过构建全新的土地分配格局,使农民名下有了固定土地,形成了个体农民经济以及农民对土地的强烈依附。虽然分散,虽然单干,但在当时的经济状态下,效率更高,更符合秦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大动作意味着,改革并非小修小补,而是刮骨疗毒,是伤筋动骨,是壮士断腕,是打破一切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桎梏。在战国七雄里,只有秦国做到了,做得最彻底,收益也最大。
事实上,开阡陌是为了实现授田,而这一切只是手段,目的就是要使耕种者成为依附于农地的自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