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拍蝶的三重解读.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宝钗拍蝶的三重解读.doc

宝钗拍蝶的三重解读   摘 要:宝钗拍蝶情节,前后有回避宝玉黛玉事、窃听小红情事、金蝉脱身事等。运用寓褒贬、别善恶的道德主义原则来评论,可以见出宝钗思想品性及为人处世原则。然若以象征手法与审美原则观之,它具有更深层的意蕴,即宝钗拍蝶,洋溢青春活力为其表,表现其无尽闺愁为其里;蛇及洞隐喻宝钗潜意识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爱及性。   关键词:宝钗拍蝶 道德原则 审美原则 隐喻 象征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85-04   作者简介:赵春辉(1971―),黑龙江望奎人,文学博士,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文献与文化学。   李欣然(1974―),女,黑龙江肇东人,中学一级教师,青冈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描绘了两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场景,即“宝钗拍蝶”与“黛玉葬花”,历来为人称道。对于宝钗拍蝶中窃听小红说情与金蝉脱壳计的事迹,前人与时贤对宝钗为人与思想进行的评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宝钗拍蝶显其“女儿本性”“是天真泄露的时候”,因窍听而金蝉脱壳是“自然的联想”;也有人认为这里正“现其伪诈”,让人看见“蛇蝎心肠”;甚至有人认为,宝钗虽是无意的,但“比有意嫁祸更可怕,宝钗为了自己‘避嫌’,无意地、自然地、下意识地‘咬一口’,正是蛇的本能,而宝钗之所以不咬别人,偏要咬黛玉一口,正是出自那种无情、损人利己、残忍冷酷的对黛玉怀有潜藏的敌意的本能”。① (PP.39-41 )对此,笔者以为这只是运用道德主义原则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对人物进行褒贬评定、善恶归类,其实质是史家观念,即所谓“春秋笔法”。实际上,运用春秋笔法评价文学作品与人物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从这一角度评价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红楼梦》作为文学文本,宝钗作为一个文学人物,其基本属性乃是审美的,因此从审美角度解读与阐释,也是十分自然的要求。   一、道德原则与审美原则   李洲良先生在谈到春秋笔法的三种样态时,认为“如果说经法、史法乃惩恶劝善、经邦济世之原则和法度,那么文法乃是昭示经法、史法这些原则和法度的修辞载体。”其对小说的影响就是“小说家以惩恶劝善作为创作理念”。② (P.38 )这一论断深刻指明了中国小说叙事的一个传统,即运用寓褒贬、别善恶的道德主义原则。这一传统影响到人们对小说思想的评论和小说人物的评价,那就是认为作者非褒即贬,认为人物非善即恶。也正基于此,人们在评价宝钗滴翠亭拍蝶、窃听及“金蝉脱壳”计等事迹时才会出现诸多争议,甚至于观点相悖。   “绣到鸳鸯种夙因,扑来蛱蝶见精神。”那么究竟怎样评价宝钗,才算是真正“见精神”呢?   诚然,中国古代小说因长期附着于史,受史传文学影响很大。但也不能说毫无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当它从史传中独立出来以后,小说作为一种单独的艺术样式,更应该具有自己的美学特征。石昌渝先生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是多元的,要而言之,是娱悦的和教育的。娱悦至少有两个层次,低级的层次是快感,高级的层次是美感,是快感的升华。”③ (P.143;P.146 )小说的娱乐性是最为突出的,因为小说的基本层面是讲故事,那么高明的小说家一定会强调它的高层次美感。也就是说,其叙事除了寓褒贬、别善恶的道德性原则之外,还要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在论述希腊人关于美的性质和价值的学说时认为,“它是由三条互相关联的原则构成的,即道德主义原则、形而上学原则与审美主义原则,而只有第三条原则可以称得上是美学理论。”④ (P.14;P.78 )这可以说在理论上把道德主义原则与审美原则区别开来了。《红楼梦》一书写人物,作者曾坦言:“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⑤这里,曹雪芹本人强调的是“情痴与小才微善”,而并不是古代女史的“德能”,可以说这才是曹雪芹塑造人物的审美原则。然而人们在品评小说人物时,包括宝钗滴翠亭拍蝶、窃听、金蝉脱壳计等事迹,往往无视这一审美原则,只是采用别善恶、寓褒贬的道德一元论原则,这显然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二、青春活力与无尽闺愁   美学史上有这样一句话:“任何美的东西,都是人的情感变成有形。”《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描述的是芒种节这日,大观园众儿女举行饯花活动。她们很早就起来了,或编轿马或叠干旄旌幢,或系树上或系花上,然后尽情玩耍,以送花神。在这样的“有形”背景下,一起玩耍的众儿女,表现出的恰是她们青春的快乐与无忧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当然,宝钗也不例外。至于宝钗拍蝶,可以看作是这个欢乐场景的一个特写镜头。试看滴翠亭边草地之上,一双蝴蝶,迎风蹁跹,忽起忽落,一个少女,蹑手蹑脚,轻拈团扇,意欲拍蝶。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在这样的画面中,人们感受到的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