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路径选择.docVIP

实践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路径选择.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践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路径选择.doc

实践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主体形态 路径选择 强镇战略   导读:国务院即将批复的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了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因而上海的新型城镇化要放在长三角城市群和上海都市圈的框架中去思考。在这样的意义上,都市圈建设就是上海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必须用都市圈网络系统来布局规划上海新型城镇化,其核心内容是:要将上海打造成为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组成的世界城市等级规模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走一条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战略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蒂格列茨教授把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并认为城镇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挑战。   一、“城市化”还是“城镇化”?   城市化,有时也称城镇化,到底应该用那个词呢?城市化和城镇化,在英文中的表述是同一个词:urbanization。所谓城市化,是一个学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其最本质的内涵是: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范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   所谓城镇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这一词的出现显然要晚于“城市化”。据粗略统计,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有20种以上。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城镇化”的定义: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从目前使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范围来看,学术理论界从学理的角度出发更愿意提“城市化”。从实践和政策设计上,相关者更多的是提“城镇化”。   按照我国的现实发展进程,用城镇化概念更为现实些。比如,我国设市的城市有655个,其中,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城市有122个,50万~100万人的城市有118个,50万以下的城市就有400多个,还有19239个建制镇。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也就是说,我国13.5亿人就有50%的人生活在城市(镇)。由于中国城市处于一个人口承载力与资源供给力都比较弱势的环境之下(有400多个城市是缺水型城市,其中200多个城市是严重缺水的城市),所以,中国城市根本无法容纳近7亿多人口的生活空间。我国实行的是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化方针,所以,城镇是中国人口转移的主战场,大部分人口应向城镇聚集,而不是向大中城市转移。   我国城镇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与城市相比较,仍然存在着一定差异,绝大多数进镇人员和大城市居民在城市生活方面比较也还有很大差距,这是由于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因此,在近50%的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的态势下,且绝大多数人口进入城镇的现实情况下,提出城镇化战略,符合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现实基础。   二、“城镇化”内涵的演绎过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提出中国的城镇化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是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少,耕地更少,城市用地与耕地、水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的国情,迫使我们要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而提出的战略设想。在城镇化的道路发展上不要那种初级工业化阶段的城镇化,而是城镇化必须要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决不步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源破坏的后尘,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弯路,必须走城市与生态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