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广州兰圃公园的造园理法.doc
浅析广州兰圃公园的造园理法 摘要:广州兰圃公园闻名中外,是1983年联邦德国慕尼黑国际艺术展的中国园。它的设计“巧于因借,精在得体”。园子占地面积5公顷、水面积约9000m?,狭长形的地势(85×500 M)不仅没有为它的兴造带来障碍,巧于因借的造园手法反而成为它建园的一大特色。园门“欲扬先抑”的布局手法给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芳华园精巧的布局更是全园的精华所在。疏密结合的整体布局,错落有致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的水的形态,极具地域特色和空间感的植物配置,造就了兰圃城市山林的独特景观。本文以专业的设计角度重新琢磨兰圃的造园理法,探讨设计师到底是怎样巧妙转化场地原有的不利因素,从而营造出仿如城外山林般幽静的游憩境域?而每次游历此园,对于如何营造适宜人居的地域性园林空间都有新的启发。 1.总体布局 1.1山水骨架、建筑布局 兰圃属于山水园,地处广州的闹市中心,地形狭长。然而这却成为了造园因借的妙处。首先,借闹衬静。园内利用植物形成幽静的园林空间,一闹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城市山林幽深境域的珍贵。其次,借水构园。造园既要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整体布局,又要有丰富的地形、空间、天际线等变化。狭长形的基地为兰圃的规划出了一定的难题。而兰圃却巧妙地利用地势,因借许多狭长形的水带,并在其周围布置建筑,或临水,或隔水、或挑出水面、或在水中,各种的池馆、楼阁、厅堂、水榭、山亭形成变化中又有统一的布局。丰富了南北向上的景物空间,缓解了狭长形地域带来的局促之感。而水的形态多样,有瀑布、涌泉、潭、溪、涧、湖等,又为全园带来一定的灵气。 1.2游览路线与观赏点 狭长的地形并不影响兰圃环形路线的布置。以南北走向为核心,园中以两圈狭长的闭合环路相接,配以许多小环支路,南北轴上环环相继,形成不同级别的环形道路系统。而这些道路系统又分隔出不同的园区,同时又以建筑和植物分隔空间,配合赏兰的主题,设置了茶室、展馆,尺度亲切小巧。 建筑巧妙地在环路中平行相错布置,既可以分割、节省空间,有可以形成统一有序的建筑布局。茂密植物遮挡、引导视线,收到扩大景深的效果。以绿色屏障作为建筑的背景,每个景区既是独立的,又是有机统一的。这些建筑既是游览过程中休息停留的地方,同时也是每个景区的构图中心。有时还结合展示、服务、辅助等功能性建筑,形成游人活动中心。 2.园区造园理法分析 2.1 南门入口区 兰圃南门入口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售票厅的园门到园内的“芭蕉门”,两重的洞门丰富了视觉层次,使入口区的景深得以加强。狭长的棕竹走道宽约1.5m,长约30m。两旁种植整齐的棕竹高约1.8m,阻挡人两侧的视线,利用这种手段引导游者的视线,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前方的月洞门。 “移天缩地”的手法更是运用得绝妙--利用以小观大的手法,截取自然景象中的冰山一角加以抽像化的人工雕铎,“芭蕉门”前有一小溪穿过,游人进园前必须要跨越石板桥,心理上的起伏增加游赏的趣味,同时也是入口空间转换的暗示性标志。园门前纵只有小溪一从,却能带出山水之灵气,立即使全园生动,给游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视线透过“芭蕉门”可看到门后的石景,与门前的小溪山水石景相互呼应。门洞起着框景的作用--人未进门,就有已进如画般的风景之感。 2.2 芳华园 2.2.1巧妙的布局--入口空间序列的处理 芳华园占地仅540m?,它之所以声明远播,不仅是因为园内的设计精巧,当中与它入口空间巧妙的连接也有莫大的关系。 要说芳华园的入口,其实是从山下八角亭正对着的双桥开始(见图2.2.1)。 双桥横跨两条水系,然而它们却不是正面相对,而是运用了错中的布局手法。这有利于游人视线的游移、增加景深,同时也避免了呆板。 随后到达气势宏伟的“江河水”景区。移天缩地的“江河水”中有一小潭,与桥旁的休息亭错位相对,增加了观赏的趣味。这种处理手法有点类似网师园的殿春?,涵碧泉与冷泉亭的对景布局手法。 山上的芳华园虽有标识入口,但其实设计师早已匠心独运地在山脚下设置了一个有趣的引子--山道石门,为后续空间的展开买下了伏笔:江河水景区的右侧,有一通往园区的小“石门”,利用高差制造悬念,由于植物阻挡部分视线的缘故,人站在石门前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山腰平台上芳华园的简洁石碑。石碑平台需经过曲径通幽的山林小道才能到达。这样,小石碑就成为山林道上的视觉中心,吸引着人不断地走向芳华园的“正统”园门。空间上的张缩变化,不仅能带动人的心理起伏,打破郁闭的空间,而更重要的是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整个空间序列宛如一个动人的故事,从序幕开始就深深吸引着读者,一步步推向高潮结局。 2.2.2园内总体布局 芳华园是单向的游览路线,空间布局以舫为中轴线,右边是明空间,视线比较开阔;左边则是暗空间。全园由入口的起云台、碧临舫、梅亭形成三角形的景点关系。三处景色相互因借,控制着全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