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中反思在接纳中感悟.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关注中反思在接纳中感悟

在关注中反思 在接纳中感悟 ????????????????????????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和思考 (此论文已获瑞安市一等奖)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估算教学已成为众多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热点。估算教学的引入,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构成了很大的挑战,使一些老师出现了许多困惑,或认识不到位,或教学不当。为此,笔者就估算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想法作简单的阐述,愿与同行们商榷。 【关键词】估算教学?? 估算意识?? 估算方法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老师们在估算教学中积极探索着,思考着……我发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估算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我们有成功的案例,当然也出现许多与达成数学估算目标不和谐的音符。 ? 现象一:善于精算,缺乏“估”的意识。 曾听过一节课,内容是人教版第三册《加减法的估算》。课一开始,老师先创设一个“到文具店买笔”的情景,接着提问:“买19元和52元这两枝笔大约需要多少钱?100元够吗?你是怎样想的?”,问题一出来,学生自然想到要计算2枝笔共需要的钱,于是列式: 19+52。部分口算速度较快的学生,等不及老师要求估算,就说出了准确得数71。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务必”让学生选择估算,于是,老师接着提问:哪些小朋友不用准确计算也知道100元够呢?在老师的急切“请求”下,终于有了比较满意的回答:“我把19当成20,52当成50,20+50=70……” 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自信,但老师还是非常“感激”地请他坐下。在老师的再三表扬下,该生显得得意洋洋,惹来了不少羡慕的眼光。也有一些学生开始体谅教师的“苦心”,学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在巩固练习中,还有部分学生遇到一些算式题,忍不住显显他们口算的本领。每每提醒学生不必去计算,学生也很不情愿得说出了大约多少,在说估算方法的时候也是支支吾吾的。总之,直到堂课一结束,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听课老师,都觉得估算太“牵强”。 ? 现象二:策略单一,重视估算结果。 小学教材中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四舍五入法。估算时,也大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例如:内容是人教版第六册《乘法估算》,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估算的开始,本节课的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会把因数中任意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就行了,单从计算来说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这是什么原因呢?如在本课之后的一道练习:学校要买12个足球,每个足球92元,大约要带多少钱?从作业反馈情况看,全班学生作出了以下几种解答: ①12≈10,92×10=920,带920元。 ②92≈90,90×12=1080,带1080元。 ③12≈10,92≈90,90×10=1000,带1000元。 …… 学生能很快用四舍五入进行估算,并用估算结果直接判断要带多少钱去购买。从学生的解答方案来看,他们只是机械地套用“四舍五入”的求近似数方法进行估算,缺少了估算的实践眼光。这样,就背离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数学课程目标取向。 ? 现象三:随意猜测,偏离估算的目的。 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老师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并得以确认后,笑着对学生们说:“老师手里还有一些小棒,请大家猜一猜,估一估,大概有多少根?” 生:20根。 师:不对,比20根多。 生:50根。 师:不对,比50少。 生:30根。 师:少了。 生:38根。 师:多了。 生:35根。 “对了!”老师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真厉害!猜得这么准!”老师“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 学生估计得非常开放,气氛也很热烈。但仔细一想,不难发现,“此估算非彼估算”,教学是在师生“一猜一答”中进行的,答案最终在逐次缩小的区间中被“估”出来。整个过程,学生显得随心所欲,所能体现的数学思维仅仅是数的大小比较,并未以某一捆小棒为标准进行估算,这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估算”。 ? 综合当前估算教学中的偏差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估算教学的落差?分析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1、应试教育影响 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我们的试题中很少出现估算题,所以即使教材中安排了估算的学习内容,教师也时常跳过这段内容或粗略讲了一下。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只要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仔细按照法则计算,足以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能达到高分。教学长期如此,学生只会死板计算,碰到一些解决日常简单问题时(无须精确计算),就显得束手无策了。 2、教师估算教学观念不到

文档评论(0)

kai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