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烧高香”现象与宗教旅游的异变.docVIP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烧高香”现象与宗教旅游的异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烧高香”现象与宗教旅游的异变.doc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烧高香”现象与宗教旅游的异变   摘要:近年来中国宗教旅游的兴盛促使各地出现了天价“香”的现象,原本单纯的宗教仪式变得日益功利化。本文将“烧高香”这一现象放在消费主义的视角下分析,探究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如何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发生异变,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当代中国宗教旅游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烧香 消费主义 宗教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在中国的兴起,宗教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渐渐兴旺起来。“烧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中一种颇具独特性与典型性的仪式活动,已成为中国的宗教旅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消费主义的卷入,宗教活动场所提供的“烧香”仪式服务也越来越夸张,在部分寺院甚至出现了数万元一炷的巨香供人敬拜。   本文旨在探讨“烧香”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是如何在消费主义的文化影响下发生异变,以及背后所影射的宗教旅游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背景研究   在中国传统宗教中,“烧香”是一种重要的仪式行为,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萨满、妈祖等民间宗教都有烧香的仪式存在。每当进入寺院宫观等宗教场所,总有一阵氤氲弥漫的烟火之气扑面而来,在寺院宫观的正殿之前会摆有一巨大香炉供香客游人拜神礼佛。王斯福认为烧香就是通过形式上的尊敬而达成(和神)的一种自由交流。   在各种中国传统宗教中以佛教势力最大,如今的宗教旅游中也以佛教场所为主要目的地,敬神礼佛中烧香自是一件大事。按照佛教传统的仪式规范,上香以三支为宜,既表示戒、定、慧无漏学,也传达出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供养和皈依,得以感通虚空法界,得到十方三宝加持,与佛界诸佛、菩萨进行沟通交流。烧香并不以大、高、贵为佳。   但时至今日,消费主义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是清净之地的宗教场所也不能免俗。经常能看到寺观中售卖几百元、上千元的大香。泰山玉皇顶几千元一支高香极为常见,最贵卖到9999元。甚至曾有媒体报道“春节期间,浙江某禅寺佛像开光,第一支上香叫价11.8万元,让人咋舌。”乃至于“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共同号召全国佛教、道教界自觉抵制烧高香、烧天价香、烧头炷香等不良风气,维护寺观清净庄严气氛。”此种烧高香的现象既有中国传统宗教本身的特点,也受消费主义文化的深刻影响。   二、“烧香”与传统宗教的功利性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西方的基督教信仰强调来世的得救不同,中国宗教信仰强调现世的“有求必应”,对于神佛的崇拜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这种宗教信仰中的功利性倾向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主义。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中国底层农民在天灾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鬼神,祈求风调雨顺实现个人心愿。基于此种文化心理所形成的民间宗教信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功利性特征。以至于“在中国广大地区人们极少有对神灵的宗派门户之见,只要对己有利的神灵,都可供奉在同一个庙宇的大殿上。”佛道两教虽不完全是中国的民间信仰,但二者受到这种文化心理影响很深,以至于很多地方同一寺院中同时供奉着佛道两家神仙,使得佛道混杂难以分离。   “烧香”本是与神交流的一种简单仪式。“烧高香”一词早已融入汉语文化中,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烧高香”表示向神佛虔诚烧香,比喻真诚地向人致谢。然而如今的“烧高香”虔诚的色彩不再如此强调,“高香”被具象化为“大”与“贵”,在这种功利性心理的影响下,“烧香”成为向神祈求的砝码。斯达克与芬克认为个体行动者的宗教行为可以看作是以计算代价利益的理性选择为基础的消费行为,宗教机构或团体则可以看作是提供宗教产品的企业。“香”成为一种可出售的产品,游客们计算着“烧香”的成本与回报,认为烧的香越大越多,神佛就会越给予他保佑,乃至愿望的实现。宗教场所本应提供“香”这一信徒与神交流的媒介,但为了迎合游客们功利性的宗教文化心理,更多是在利益的刺激下,将“香”划分等级出售。游客们通过买香消费的多少,成为换取神佛庇佑程度的砝码。原本普通的民俗仪式活动,在消费行为的刺激之下改变了其原本含义。这种民间宗教的功利性文化心理是“烧高香”现象产生的根源。   三、“香”与符号消费   索绪尔将符号分解为所指和能指,能指即语言文字的声音、形象;所指则是语言的意义本身。鲍德里亚则将这一对概念引入消费领域,他认为商品只有成了符号,才能被消费。一件商品不仅具有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更具备有商品符号的指代功能,符号消费是将消费品所表达的内涵或意义本身作为消费的对象。商品本身成了“能指”,而商品其背后所隐含的含义则是“所指”。   宗教场所因与旅游业相互结合,早已成为一个消费场所,而“香”则是一种被出售的商品。“香”的能指是几炷小香或那种具有高大外形的“高香”;而“香”的所指是其背后的符号意义。敬佛具有功德,燃香被认为是对神佛的尊敬,也是一种在现世中所积的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