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贫瘠坡”为聚宝地”的神奇蜈蚣岭人(修改稿).doc

化“贫瘠坡”为聚宝地”的神奇蜈蚣岭人(修改稿).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贫瘠坡”为聚宝地”的神奇蜈蚣岭人(修改稿)

化“贫瘠坡”为“聚宝地”的神奇蜈蚣岭人 三十八年前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愚公岭上大寨花》的报道让神奇的蜈蚣岭人“走红”全国,那是由时任人民日报记者编辑的傅作义之女傅传芳来蜈蚣岭采风一周后撰写的,该文在1974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整版的篇幅刊登,具体地介绍了蜈蚣岭人“治山治水”的先进事迹,高度赞颂了蜈蚣岭人愚公移山的顽强精神。如今每当你走进歙县南乡被称为“岭上人家”,曾被誉为“大寨花”的蜈蚣岭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800亩高山坡上的石砌梯地茶园,犹如千仞天梯直入蓝天,气势磅礴。石砌梯地茶园大都依山而建,连山带岭连绵数座山头,全部选用青石石料垒砌而成。实为全国之罕见,人间之奇葩。人们不禁由衷赞叹蜈蚣岭人愚公移山的顽强精神和发展经济的智慧与力量。工程量之大,在今日仍无法想像当年村民是如何完成如此壮观的工程,为后人留下这一创举的。走近当年领导者、建设者的身边;翻阅一册册发黄的历史档案;走进蜈蚣岭那如诗如画般的山光水色,你会为蜈蚣岭的昨天发出惊人的感叹,更为蜈蚣岭的今天和明天充满着美好的未来与希望。 一、自力更生 创造奇迹 1968年初冬,时任蜈蚣岭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方佛先同志,在去大寨、南堡等地参观学习之后,心灵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面对本村这地不成片、茶不成园的一千一百多亩贫瘠的坡地;面对全大队1848口父老乡亲,在这一千多亩陡坡薄地里,既生产粮食又夹杂分散的茶棵、粮茶矛盾非常突出的现状;面对乡亲们“松脂点灯,辣椒当盐”一年只有半年粮的贫困生活。党支部一班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连夜召开支部会议,学习文件材料,领会大寨精神,大讲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动人事迹。就在这一盏盏煤油灯下一连召开了十几次支部或支部扩大会议。他们统一思想,下定决心“重新安排河山”。 他们要彻底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们要造福后代、放眼未来。说干就干,他们很快组织了一支以干部、老农、土技术员组成的调研小组,对全村的山山水水作了三次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了一个五年和十年的发展规划:新辟茶园1000亩、改造茶园500亩。同时连续四次召开了千人以上誓师动员大会,并利用当时的“政治夜校”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组建了一支四百多人的“治山治水”专业队伍,分四个作业组进军“里四坞”和“上坦岭”两个石砌茶园工地。他们要大干快干,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当时的支部委员们人人上工地,他们砌石磅、打炮眼、抬石头处处领先,冲锋在前。时任大队长的方摇林,凭着他高大的身体,抬石头以一替两,重活苦活处处在先,在一次抬“八人杠”的时候一人当做两人用,不幸扭伤了腰,疼痛难忍,睡觉不能翻身,但他还是拄着拐杖坚持上工地。支部书记方佛先,每天背着中饭馃,一大早提前来到工地上,观察地形地貌、细细分析、细细揣想,设计施工方案。由于每天起早贪黑,没办法顾及家中孩子老小,妻子担当了家中全部的重担,70年初春,妻子胡顺时由于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独自死在锅台旁,无人知晓。支部副书记方成易,为鼓舞群众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信心和决心,二儿子结婚,他让儿媳胡杏娣“不爱红装爱武装”,头戴草帽,脖围毛巾,肩扛锄头,迎娶进门……他们党支部一班人白天上工地劳动,晚上集中在大队部办公室,点起煤油灯,召开办公会,分析总结当天工作情况,处理全大队日常工作,确定下一步工作方向。就是这样一支强有力的党支部战斗堡垒,奋战十余年,带领广大群众凭着一副铁肩膀、一双铁手掌,建成了蔚为壮观的千亩梯地茶园,形成这不可复制的、具有典型特征的罕见宝贵遗产。 在这改天换地,大战穷山恶水的战斗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模范先进人物,党支部适时抓住这些先进的典型树立榜样,激励斗志,引领方向,激起奋进,鼓足全体群众的信心和决心。如:当时的建设队社员胡尚棣,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为保管工地各种劳动工具,常年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有一次小腿被石头砸伤,没等痊愈,就拄着拐杖坚持上工地,被人们誉为“硬骨头、钢铁汉”;青年民兵胡灶玉,从石磅上摔下来,昏厥过去,当他醒来时,便喃喃地说:别管我,劳动吧!喝上几口水,坚持着站起来,继续劳动;74岁高龄的老人方玉祝,身怀一手砌石磅的好技术,他说:“大家为社会主义出力,我也要为子孙后代造福”。他每年出工350天,天天坚持上工地,被人们称为“当代活愚公”。为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大队党支部挑选出方秀凤、方冬玉等十三名优秀青年妇女,组建了一支治山治水“青年妇女突击队”。她们勤学苦练,学会了打炮眼、砌石磅等全套技术。在她们的带动下,全大队一百六十名青年妇女放炮、打炮眼、砌石磅,抬 “八人杠”石头,件件能行,样样能干。也就是这样,在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培养和激励中,一支浩瀚的劳动大军常年奋战的建设工地上,使原来的“三座大岭五面坡,山高土薄石头多”旧貌换新颜。 石砌梯地茶园建设,纵横近900多米的劳动战线,投入了大量的钢钎、铁锤、铁镐、铁链等百十

文档评论(0)

gix4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