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理论下的汉语文言文英译“以古译古”方法研究:以《孟子》的英译为例.docVIP

“化境”理论下的汉语文言文英译“以古译古”方法研究:以《孟子》的英译为例.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境”理论下的汉语文言文英译“以古译古”方法研究:以《孟子》的英译为例.doc

“化境”理论下的汉语文言文英译“以古译古”方法研究:以《孟子》的英译为例 摘 要: 由于语言,文化间的差异,汉语文言文的英译几乎不可避免地要造成文言文自身风格的遗矢。本文以钱钟书的“化境说”为标准,利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即早期现代英语,探索一种能够更多保留文言文风格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英译 翻译方法 早期现代英语 化境 《孟子》英译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26-02 一、引言 汉语文言作为国学的载体,在我国文化中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优化文言文的翻译,对于让世界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助益。但汉语文言作为一种在秦时就已经基本定型的书面语,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即使在古代,也更多的是一种身份,文化的象征。简洁而注重对仗,骈骊,用典以及音律工整的汉语文言本身也有着其特有的魅力,很多汉语文言文读来十分精彩,但译成现代汉语便索然无味。一般对汉语文言文的英译,基本与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之后,再对现代汉语译本进行英译并无二致。也即是说,文言本身的风神荡然无存。读者在阅读这类英译的时候,已经很难从文本上识别其是否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而在16-17世纪的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与现代英语近似,却又保留了一些古英语的特征,但在阅读上不会产生严重障碍,将汉语文言文英译成为早期现代英语,“以古译古”,能够体现出汉语文言古朴简洁等特点,又能提高我国传统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的辨识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以《孟子》的英译为例看当前文言文翻译的现状 位列“四书”之中的孟子是儒家极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引用了《孟子?尽心下》中的一句“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而其选用的英译为‘Mencius said to KauTzu: A trail through the mountains, if used, becomes a path in a short time,but, if unused, becomes Blocked by grass in an equally short time. Now your Heart is blocked by grass.’该版本的译文是企鹅出版社于1970年首版,由香港学者刘殿爵(D.C.Lau)所翻译。然而最早翻译《孟子》的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 -1610),他于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完成了《中国四书》的拉丁语翻译,今已亡佚。最早英译《孟子》的是英华书院第三任校长英国人柯大卫(David Collie, -1828)完成的,同利玛窦一样,他也完成了《四书》的翻译,《孟子》作为其英译《四书》其中的一章。此后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 1814 -1897)的《孟子》英译本于1861年出版。理雅各本人对于中国传统典籍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与较为深刻的理解,他英译的《孟子》内容翔实,忠于原文,并添加了大量注释辅以理解,目前是最具有权威的《孟子》英译本。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文教授杜百胜(W.A.C.H.Dobson)完成,1963年首版的英译《孟子》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作品集/中国系列》。此外,20世纪,英国学者翟林奈(Lionel Giles),英国汉学家兰雅(Leonard.A.Lyall),哈佛大学汉语副教授詹姆士? 威尔(James.R.Ware),翟楚(Chu Chai)、翟文伯(Winberg Chai)父子都曾英译过《孟子》。 但在这些译本中,无论译者身份是中是外,虽然用词,句式甚至风格各异,但是都达到了表意的效果。《孟子》中原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在译文中充分得到了体现。但是源本中文言文的风格却鲜有保留。如果将这些译本回译,恐怕结果更容易是“山间的小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一段时间走的人少了,就会遍布荆棘,现在你的心里便满是荆棘”而与更为简洁古朴的原文“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相去甚远。钱钟书先生曾提出翻译的“化境”之说,即“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以上几种译文,“信”“达”兼备,“雅”亦不差,虽没有“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但在“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上却欠佳。已然美,但仍不至尽善尽美。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一些观念因为囿于年代的限制,有些已经不在适用于现代社会。而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的深度,广度,频率与理雅各等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