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独臂战将贺炳炎.doc
独臂战将贺炳炎 1934年至1936年,只要有共产党和红军战士经过的地方,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像野草一样遍地生长。经过长征历练的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了整个中国”,它验证了历史做出的正确抉择。回眸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征程,无数细节用岁月永不会冲淡的声音诉说着这“传奇”长征和党的长征魂。让我们一同缅怀在长征中牺牲的每位共产党员,继承在党鲜明旗帜下弘扬的长征精神。 贺炳炎1913年2月5日生于湖北省宜都县(今宜都市)松木坪江家湾一个雇农家庭。12岁为地主家放牛,15岁当铁匠学徒,饱受欺侮。1929年春,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迎来了贺龙率领的工农红军第四军,16岁的贺炳炎扔下铁锤,从此投入了为人民和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戎马征程。同年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短短两年内由战士升为班长、分队长、骑兵连长。 1932年6月,在洪湖分区陈沱子口阻击战中,时任湘鄂西军分区校区队长的贺炳炎,在军校学生人多枪少的情况下,毅然把枪支让给战友,自己操起一把菜刀,犹如猛虎下山,飞身跃出工事,率先冲入敌阵,左劈右砍,夺过敌兵枪支,与战友们一起,将两个团的敌军击退。其菜刀杀敌的壮举轰动了全军校,受到校部的表扬。 1932年8月,在荆州草市战斗中,攻入草市的红三军八师遭到敌军包围,面临全师覆没的危险。时任红三军手枪大队队长的贺炳炎,在来不及请示上级的情况下,主动率手枪大队杀入敌军包围圈,血战两个小时,接应八师突出重围。贺炳炎因此获得军部嘉奖,手枪大队荣获“模范大队”称号。 1932年8月下旬,由于“左”倾路线导致洪湖苏区反“围剿”斗争节节失利,红三军被迫向外线转移。贺龙军长命令贺炳炎以3个县的游击队约200多人组建襄北独立团,贺炳炎任团长。任务是将被敌人追逼的三四千洪湖地方干部、群众护送到襄北安置,并拖住围追红三军之敌的后腿。贺炳炎不仅在敌军重兵压境、据点林立的险恶环境中,将这支臃肿不堪的队伍巧妙地带到襄北安置,夺取粮食养活苏区干部群众,而且迅速扩大队伍,广泛开展游击战。期间,仅钟祥客店坡一战,独立团就歼灭敌八十五师辎重营7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减轻了主力部队的压力。11月,发展到1800人的襄北独立团在鄂豫边与红三军主力胜利会合。贺龙为此感慨地说:“是不是好干部,你要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去看他。好的,一定坚决,一定不悲观动摇。贺炳炎这个同志就越打越硬,尽管环境极端困难,他也拿得出劲来!” 此后,贺炳炎历任红三军二十二团、二十五团、十九团团长,跟随贺龙历经“七千里小长征”,转移到湘鄂川黔边界地区。此时,历经艰险的红三军已由9000余人锐减到3000余人,但令人痛惜的是,错误的“肃反”仍在进行。1933年6月,贺炳炎也被当作“改组派”遭到逮捕,其“罪证”竟是因为一个“改组派分子”在逼供下编谎说与他下过一次馆子。在被捆了29天,就要被拉出去杀掉时,贺龙发现了,他气愤地质问:“为什么要捆贺炳炎?他十几岁跑来投红军,是我把他拣回来的。说他是反革命,反革命打起敌人来会那样不要命?!”这样贺炳炎才免于一死。虽被释放,但却给他留了个“改组派自首分子”的尾巴。 1934年6月,红三军为开辟黔东根据地,派3个连出外游击,扩大队伍。其中两个连是军部警卫部队,兵精弹足;而贺炳炎率领的则是由40余名“改组派自首分子”组成的“改组派连”,武器差,弹药少。黔东地瘠民贫,山大林深,天然溶洞多。当地土豪一见红军打来,就把粮食、财物搬进山洞负隅顽抗。红军没有重武器,攻不下土豪藏匿的洞子也缴获不到粮食,很难立足。20多天后,其他两个连都退回来了,唯独“改组派连”还无消息。贺炳炎他们会不会被敌人打散吃掉?贺龙不禁有些担心。 令人意外的是,一个多月后,“改组派连”竟然发展成了“沿河独立团”与军部会合。原来,贺炳炎受命后,率部在沿河县深入发动群众,里应外合攻下了豪绅号称天险的山洞、寨子,建立了农民协会和红色政权;与此同时,部队迅速发展,在淇滩、上坝、沙子坡、水田坝等地组建了8支游击大队,继而歼敌王家烈部两个营,“改组派连”扩编成沿河独立团,贺炳炎任团长。随后,沿河、印江、德江等5个独立团整编为黔东独立师,21岁的贺炳炎被任命为师长。 1934年10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印江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组成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不久,贺炳炎因所谓“改组派”遗留问题,突然被降职为总指挥部管理科长兼作战参谋,行军时背给养,转运伤员;打仗时哪里情况紧急就受命去临时指挥,被人戏称为“补缺官”。永顺高粱坪战斗,敌军一个团突袭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当时总指挥部只有200多名警卫及后勤人员,附近没有红军部队。危急关头,贺炳炎挺身而出,振臂高呼:“不怕死的跟我来!”迅速将警卫员、司号员、运输员、马夫、伙夫等组成3支小分队,派出两支小分队向敌两翼迂回,摇旗呐喊,虚张声势;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