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doc

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洋溢着中国文化的魅力。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是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认真做好以下几步,就可以大大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一是强化诵读训练,注重背诵和积累;二是结合诗词背景,注重理解和感悟;三是抓住诗词字眼,注重赏析和鉴赏;四是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创作和运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积累;理解;鉴赏;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01-01   中国古典诗词洋溢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来谈谈个人的做法。   1 加强诵读训练,强化背诵和积累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凭教材的安排和课堂教学的讲解是无法全面继承这一传统文化的,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到达一定程度时,才能进行质的飞跃。   当然,古诗词仅仅是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诸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如:课前由学生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当然靠课前这几分钟学显得太微不足道了,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生每人自制诗词卡片,一面抄写题目、作者,另一面抄写古诗词文。每天晨读时,要求学生进行相互抽查背诵,让大家温故而知新。下课时,四个同学一组还可以打诗词牌,即每人依次摸牌,看到题目、作者的则背诵诗词文,看到诗词文的则说出题目、作者,答不出则让下一个同学答。这样既积累了古诗词,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 结合诗词背景,注重理解和感悟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背景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赏读郑燮的《墨竹图题诗》,先要弄清这首诗是写作背景:他在任上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作画,成就此篇,送予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并上书请示放赈,打开官仓,救济百姓。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开仓放粮,同时动员官人煮粥赈灾,因此得罪上级,被罢官。朋友说他糊涂,他写难得糊涂四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背景后,就不难理解疑是民间疾苦声和一枝一叶总关情两句蕴涵的对人民的关爱和体恤之情,同时诗人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也跃然纸上。   再如教学杜甫的《春望》,一定让学生了解到: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756),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   3 抓住诗词字眼,学会赏析和鉴赏   古人作诗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最高境界,甚至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孟郊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 联系实际生活,尝试创作和运用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