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礼学之家世源流.doc
孔子礼学之家世源流 摘 要:本文主要从孔子所生时代及其成长历程这一视角切入来分析阐述孔子礼学思想产生、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关键词:孔子 礼学 家世源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90-01 1 商汤后人堪传礼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上溯十代为:宋襄公-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子木金父-?夷-防叔-伯夏-叔梁纥。孔子的远祖是商汤,武王伐纣以后,周王朝的姬姓取代了殷商王朝的子姓政权,微子①后来被封在宋国,继承先祖,于是孔子家族由帝王变成了诸侯,弗父何又将宋国的王位让给其弟,于是又变成了旁系,传位到正考父时,他连辅三君,为一之人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世袭家族上卿之位,当时任宋国最高武职―― 大司马。孔子因为先祖是贵族阶级,故家族成员能够接受到“礼乐射御书数”等贵族教育,历经几代传承下来的正宗的礼学素养与积淀比之平民子弟修习六艺者必是有优势的。 2 铜鼎铭文鸣后世 孔子虽三岁丧父之后即离开父族跟随母亲,但父族对于孔子其后思想的影响须得一提的便是铸刻在孔子家庙铜鼎上的铭文,这段铭文是正考父教育其子孔父嘉以柔克刚、以曲保身的全身之道:“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②按照胡适先生的说法这种所谓的以柔克刚强的思想体系,正是殷商民族的教士―― 原始“儒”所奉行的处事理论与原则,只是在周时期六七百年中儒渐渐变成绝大多数人的教师,同时兼了初期的治丧、相礼之职。然则孔父嘉最终未谨记父亲铸鼎铭文上的教诲讨得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结局。孔父嘉是孔子先祖中一个转变家族命运的重要角色,孔父嘉被杀直接导致后代由上卿贵族下降为末等贵族,传到防叔时受到权臣华氏威胁从宋国才逃到了鲁国。作为孔氏家族后世,其祖正考父训诫孔父嘉的铜鼎铭文对于孔子甚至整个家族的思想以及做人的原则必是有其不容忽视的影响。从后来在孔子知晓自己是陬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后的行动,即将铜鼎从宋国带回至鲁国将其精神发扬传播,不难看出他对铜鼎铭文的重视以及铭文内容对他思想的影响:例如对孔子某些中庸的道德准则形成的影响,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③即“中立而不倚”,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在道德和政治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此中所体现出的铭文的精神自是不言而喻的。 3 相礼世家少晓礼 孔子之父叔梁纥是一位“以武力闻于诸侯”的不世英雄,此距当初防风逃到鲁国,已是传承三世的武士了。孔子的母亲颜徵或许是仰慕叔梁纥之赳赳雄风才以花季之龄嫁于当时已六十六岁左右的暮年英雄叔梁纥。颜徵出生于鲁国大族颜氏之家,颜氏家族据考证为鲁国的附庸小国小邾国第一代国君颜友的庶支后裔,先祖为商朝曹姓方伯,是传袭殷礼之旧族④从孔子的学生中有八人出自鲁国颜氏家族,颜氏家族会有这样众多的子弟跟随孔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技能⑤便可以看出颜氏家族相礼⑥之风。在孔子三岁丧父之后,母亲颜徵带着孔子到其母族颜氏家族所在的鲁国都城,由于母族长辈从事相礼这样一种职业,孔子自然而然受到熏染,“为儿嬉戏。尝陈俎豆,设礼容。”也是孔子成名后的一段佳话。如此从小醉心于礼乐典仪之事,从而培养了“礼”的文化意识,积累了“礼”的文化知识。而且曲阜当地也一直流传着孔子少年时曾跟随专门服务于红白喜事的响器班做吹鼓手的故事,这虽是“鄙事”,但可以看出孔子受“礼”熏陶不浅且确是有兴致并从小就切身体验的。 4 来返鲁宋礼学成 孔子丧父之后,如上文所说其母颜徵带着孔子移居颜氏家族所在的鲁国都城后,定居在阙里。周王朝是个以礼乐制度立国的朝代。作为周王朝的重要邦国,鲁国立国之初就享有使用天子礼乐以祭祀文王的特权⑦,这使得鲁国虽然在春秋这个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兼并的时代,鲁国阙里,这个紧邻宫阙庙宇,礼乐氛围相对浓厚的都城得以独享周公为王室制定的最为完备的礼乐文化和典籍仪节,以至于各诸侯国纷纷到鲁国来观摩和学习周代的礼仪文化。所谓“周礼尽在鲁矣!”而跟随母亲住在鲁国都城阙里的小孔丘,在这种庄重典雅的礼仪文化大环境下长大,从小就得以对这些悠扬繁盛的钟磬乐舞耳濡目染,不知不觉间培养出了一种浩然从容的高贵仪范。后来孔子还到保存殷礼最完备的宋国学习了殷商古礼,《礼记?礼运》:“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乾坤也”《礼记?儒行》:“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可以看出孔子曾经到过宋国,因为宋国国君与宋国贵族都是殷商帝族的传人,所行应为殷商古礼,所祭为殷商先祖。孔子所倡导的“三年之丧”就是殷礼的中心内容之一。但是孔子在宋国虽然过着合乎礼仪的生活,可在宋国学习的过程并没有使得孔子获得求知的满足,比起保留了大量西周礼乐文化的鲁国,宋国显然没有很好的保留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