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胃肠镜支气管镜检查知识.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子胃肠镜支气管镜检查知识

电子胃肠镜、支气管镜检查知识 主讲:赵小佳 一、内镜发展内镜(endoscopy)意为经体表插入器械,窥视有关脏器的变化。早期用于诊断,目前已成为介入治疗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200年里结构发生了4次大的改进,从最初的硬管式内镜、半曲式内镜到纤维内镜,又到如今的电子内镜,影像质量也发生了一次次质的飞跃。最初Bozzine研制的第一台硬管内镜以烛光为光源,后来改为灯泡作光源,而当今从内镜获得的是彩色相片或彩色电视图像。这图像不再是组织器官的普通影像,而是如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观像,微小病变清晰可辨,其影像质量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一)内镜发展的四个时期 硬式内镜(180~1932)PhilippBozzini首创,由一花瓶状光源、蜡烛和一系列镜片组成,主要用于膀胱和尿道检查。 1895年Rosenhein研制的硬式内镜由3根管子呈同心圆状设置,中心管为光学结构,第二层管腔内装上铂丝圈制的灯泡和水冷结构,外层壁上刻有刻度反应进镜深度。 1911年Elsner对Rosenhein式胃窥镜作了改进,在前端加上橡皮头做引导之用,但透镜脏污后便无法观察成为主要缺陷,Elsner式胃镜1932年以前仍处于统帅地位。 2.半屈式内镜阶段(1932~1957) Schindler从1928年与优秀的器械制作师GeorgeWolf合作研制胃镜,最终在1932年获得成功,定名为Wolf-Schinder式胃镜。之后,许多人对其进行了改造,使之功能更为齐全,更为实用。 3.光导纤维内镜阶段(1957年至今) 1954年,英国的Hopkins和Kapany发明了光导纤维技术。 1957年,Hirschowitz及助手在美国胃镜学会上展示了自行研制的光导纤维内镜。 60年代初,日本Olympas厂在光导纤维胃镜基础上,加装了活检装置及照相机,有效地显示了胃照相术。 1966年Olympas厂首创前端弯角机构。 1967年Machida厂采用外部冷光源,使光量度大增,可发现小病灶,视野进一步扩大,可以观察到十二指肠。 近10年随着附属装置的不断改进,如手术器械、摄影系统的发展,使纤维内镜不但可用于诊断,且可用于手术治疗。 4.电视内镜时代(1983年以后) 1983年WelchAllyn公司研制成功了电子摄像式内镜。该镜前端装有高敏感度微型摄像机,将所记录下的图像以电讯号方式传至电视信息处理系统,然后把信号转变成为电视显像机上可看到的图像。日本Olympas厂随即推出相应型号胃镜,并占据大部分市场。 2000年,以色列开发出第一台将图像连续发射至体外的医学照相机,已获美国FDA批准作为医疗器械使用。这一台“相机”外形酷似药品胶囊,故俗称胶囊内镜(capsuleendoscopy),吞入消化道后,能以2幅/秒速度自动摄片,通过逆向悬挂于患者腰背部的接收机传送图像,贮存入电脑,24h后再分析检查结果。此类内镜从外形到操作方式与上述三类内镜完全不同;自动记录、自动排出,无须医生操作,患者痛苦小,尤其是能发现目前还是消化道盲区的小肠病变。为内镜检查开辟了一个新思路。目前胶囊内镜还仅能用于检查,随着科学的进步,类似机器人的“内镜”,不但能诊断,还能对肠道病变进行“修复与治疗”。 .中国内镜的发展基本上与世界同步,从50年代起,一些大医院就开展了硬性内镜(或半可曲式内镜)的检查。但每一个医院一年内镜检查人数很少超过50人次。70年代国内开始引进纤维内镜,使内镜检查在国内普遍的开展起来。80年代起发展迅速,电子胃镜、ERCP检查、内镜下的介入治疗基本上与国际接轨。90年代内镜检查起已普及到全国基层医院。我国自1966年开始研制纤维内镜。1973年上海医用光学仪器厂生产了第一台XW-Ⅰ型纤维胃镜,实现了纤维内镜的国产化,为国内开展内镜检查添砖加瓦。目前,我国除能生产纤维胃镜外,还能制造十二指肠镜、结肠镜及腹腔镜,电子内镜也在试制中,不久即将问世,其主要指标接近国际水平,由于价廉物美、易维修,因而在广大农村中,仍占有相当份额。我国自70年代起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先后成立了地区性的内镜学组,1984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内镜学术会议上,决定成立全国内镜学组,1990年在南京内镜学术会议上正式成立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嗣后学会频繁活动,每二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内镜会议,各省市亦先后成立了内镜学会。2000年,我国正式加入亚太地区内镜学会及世界内镜学会,各项活动全面与国际接轨。 二、内镜诊断、治疗器械 一种类 常用器械按功能分类介绍 诊断用活组织检查器械(活检钳等)、细胞学检查器械(细胞刷等)、ERCP检查械(造影导管等)及胃镜检查用(灌洗管等)。 治疗用电热活检钳、电凝器、异物钳、圈套器、注射针、止血夹、高频电刀、导丝、取石篮、碎石器及气囊导管。 专用器械按使用功能分类介绍 扩张器气囊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