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盐碱地上写华章泡桐树下铸丰碑
●焦裕禄事迹宣讲会材料[一]
盐碱地上写华章 泡桐树下铸丰碑
宣讲人 董亚娜 第7稿 2800字
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整整45年了。
45年来,焦裕禄的事迹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始终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始终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仅仅工作生活了470多天,为什么兰考人民那么热爱他?为什么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焦裕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在这470多天里,他到底干了些什么?
“不改变兰考面貌决不离开”
黄河第“十八弯”在兰考境内形成11条黄河故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风沙、内涝、盐碱就成了兰考亘古未变的“三害”。
1962年,兰考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上半年大旱连续168天,下半年大雨连绵,全县90万亩土地,20万亩麦苗被特大风沙活活打死;30万亩庄稼被全部淹死,10万亩禾苗被活活碱死……全县粮食亩产只有百十来斤,产量下降到建国以来最低,群众只能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按照1962年的救济标准,人均只有七两红薯干、木须片等代食品,当时,兰考家家户户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逃荒要饭,另一条路是苦等、苦熬。当年的兰考,在全国穷得出了名。
就是在这年12月6日,焦裕禄临危受命,从尉氏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
上任前,组织上对他说:“兰考有三个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但是焦裕禄却对上级组织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正是这位铁骨铮铮的县委书记,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要亲自掂一掂兰考“三害”的分量!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肩负着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内涝、盐碱重任的焦裕禄,刚到兰考,对“三害”带来的灾难并不十分清楚:全县的沙荒、沙丘有多少?风口在哪里?水的流向如何?盐碱地的分布和碱化程度怎么样?有什么方法治理?这一切,他心里没底。但他下决心要把兰考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情况摸清吃透,下决心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找到一个治理“三害”、改变兰考面貌的良方妙策。
当兰考的干部们知道他们来了一位新县委书记时,焦裕禄已经下乡调查研究好几天了。12月9日,焦裕禄来到老韩陵村,挨门挨户到群众家中访问,还专门住进70岁的饲养员肖位芬老大爷的牛屋,与老人三次彻夜长谈,请教治理“三害”的办法。肖位芬告诉他:想治盐碱最好种泡桐,泡桐有四个好处,一是喜沙壤,二是长势猛,三是不遮阳,四是扎根深,沙土窝里种泡桐树,能挡风防风、压沙固沙。焦裕禄听了非常高兴,说:“这个主意好!”通过和肖位芬这样的农民同吃同住交上了朋友,焦裕禄从他们那里了解了不少“三害”泛滥的原因,获得了不少治理“三害”的妙招。
为彻底根治“三害”,从乡下回来后,焦裕禄抽调120名干部,与技术人员、农民群众组成“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探流沙调查活动。一天早晨,焦裕禄带领“三害”调查队的同志登上北大堤,只见西北方涌起一道黄色的沙柱冲天而起,向东南迅速刮去,他们顺着风沙的方向一直追到胡集村西头。风越刮越猛。这时,一个调查队员说:“不能再走了,前面是风口。”焦裕禄一听,说:“找的就是它”。只见一阵急骤的旋风席地卷来,风沙像排山倒海一样不断向南推进,大伙就跟着风沙一直撵到黄沙落地。就这样,“三害”调查队经过数月的艰辛劳动,长途跋涉5000余里,终于查清记录了全县86个风口、1600座沙丘的具体方位、面积和高度。
兰考盐碱地多,碱的种类也多;碱性不同,治理办法也不同。一天,焦裕禄在饶有兴趣地听一位农民介绍盐碱情况时,抓起一把碱土放到手里,看看、闻闻、搓搓,还捏了一些放进自己嘴里。随行的同志惊奇地问:“焦书记,你怎么吃土啊?”焦裕禄笑笑说:“我这是在进行科学实验。”他告诉大家:“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骚又苦的是马尿碱。”
1963年5月18日,兰考连降了七天七夜暴雨,整个县城一片汪洋。焦裕禄带领县委其他领导拄着棍子,披着雨衣,在齐腰深的雨水中一步一步地实地测水量、探流向,终于弄清了哪里堵水,哪里走水,哪里需要挖沟,哪里需要开河。
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焦裕禄不顾病魔缠身,带领“三害”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120个日日夜夜,艰苦跋涉5000多里,初步掌握了全县风沙、内涝、盐碱发生的规律,把全县所有的洼地、淤塞的河道全部绘了图编了号,绘出了一幅根治兰考“三害”的宏伟蓝图。
“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连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兰考县委的工作几乎被发放救济粮款工作所淹没,当时,不少同志对改变兰考面貌失去了信心。焦裕禄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基层大量的真实情况,不但理出了一套有效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的工作思路,而且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