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诉】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粘液脓血便为特征。 【病原学】 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志贺菌属分为4个群: A群:痢疾志贺菌:外毒素最强 B群:福氏志贺菌 C群:鲍氏志贺菌 D群:宋内氏志贺菌 48个血清型,群、型间无交叉免疫 我国以B为主,发达国家以D为主 G-、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低于其他肠道杆菌, 对酸敏感;日光30分钟、煮沸2分钟 各型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endotoxin), 是引起发热、全身毒血症及休克的主要原因; 痢疾志贺菌 A群 还产生外毒素(exotoxin),具有神经毒 、细胞毒与肠毒素作用,从而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消化道传播。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力短暂而不稳定, 易重 复感染或复发。 流行特征:终年散发,夏秋季多发,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带菌者是比病人更为重要的传染源。 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苍蝇和手经口感染。因此称为粪--口途径。 生活接触如门把手、被单、 床铺、玩具、桌椅等;这些物品都有一定的痢疾菌检出率。手被污染的带菌率可高达15%,因此脏手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尤其是小儿。 不论是菌痢患者还是带菌者,如果从事饮食、食品行业,炊事员、保育员,供水等工作,污染食物或水源后可引起暴发流行,对人群威胁较大。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致病必须具备3个条件: 1.吸附: 介导细菌吸附的光滑型脂多糖O抗原 2.繁殖: 侵袭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能力 3.毒素:侵袭、繁殖后可产生毒素 痢疾杆菌 痢疾杆菌 【发病机制】 细胞毒素: 粘膜的破坏、坏死、脱落溃疡形成粘液脓血便 肠 毒 素: 肠壁通透性增加 病初的水样腹泻 神经毒素: 肠壁植物神经、肠道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强 腹痛和里急后重 内毒素: 血管活性物质增加 微血管痉挛、缺血性缺氧、无氧代谢 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加 瘀血性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回心血流减少 发热 、休克、DIC、多脏器功能衰竭 【病理学】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 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分泌大量粘液脓性渗出物。 肠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很少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病理学】 中毒型则结肠局部病变轻,但全身可有多脏器的微血管痉挛及通透性增加。 【病理学】 慢性期则肠粘膜水肿、肠壁增厚、溃疡不断形成与修复、引起疤痕与息肉,甚至肠腔狭窄。 临床表现机理: 毒血症→→ 全身中毒症状、WBC 增加 肠管蠕动亢进→→腹痛、腹泻 神经末梢、肛门括约肌 →→ 里急后重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7d,一般1d-2d。 临床分型: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 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 轻型(非典型):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中毒型: 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肠道病变和消化道症状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烧、惊厥、昏迷、呼衰、心衰。分三型。 慢性:急性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粘液便或少量脓血,可急性发作。 临床分型: 中毒型:全身小血管通透性↑ 肠道症状可不明显,肛试子+。 分三型 休克型 周围循环衰竭型 :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发绀、脉细速、血压下降等,可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常伴腹痛、腹泻。 脑型 呼吸衰竭型 :脑水肿甚至脑疝的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呼吸衰竭,可伴有ARDS。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慢性患者有轻度贫血。 2. 大便检查 取材:新鲜大便的粘液及血液部分 大量WBC 3. 大便培养:诊断和鉴别主依据 4. 结肠镜检:慢性患者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测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确定诊断须依靠病原学检查。 【诊断类型】 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里急后重症状,尚未确定其它原因引起的腹泻者。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流行病、典型临床表现和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 400倍 ,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 ,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子测量技术(第5版)全套PPT课件.pptx
- QGDW 1152.2-2014- 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 第2部分:直流系统.pdf VIP
- 中小学学三年发展规划(2025-2028).docx VIP
- J-T-G- 5120-2021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正式版).docx VIP
- 建筑工程图集 20CJ95-1:装配式保温楼地面建筑构造——FD干式地暖系统.pdf VIP
- 3 电子银行_纵横商务汉语 中级阅读2.pptx VIP
- 阿那亚品牌手册.pdf VIP
- 二氧化碳气瓶瓶阀爆破片爆破浅析 .docx VIP
- 隧道二衬施工缝缺陷处理方案.docx VIP
- 2025年秋学期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表.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