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航空弹射故事.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亲历者讲述航空弹射故事.doc

亲历者讲述航空弹射故事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徐大校您好,现在各国空军喷气式战斗机都装有航空弹射座椅,但在喷气式飞机之前的飞机上,飞行员是如何逃生的?   徐勇凌(以下简称徐):其实飞机出现之前,已经有浮空气球以及飞艇了,那时就已经有解决航空救生的办法,主要是靠人员携带降落伞逃生。飞机出现之后,在以螺旋桨为动力的时代,也是靠飞行员使用降落伞逃生的。后来飞机开始改用喷气式动力,速度极大提高,当飞机飞行速度达到和超过500千米/小时,靠飞行员的体力爬出座舱跳伞逃生越来越困难,飞行员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应急离机救生,由此开始出现航空弹射救生技术的应用。截至目前,航空弹射技术已经发展了四代产品。   记:我国航空弹射技术的发展与各国保持了同步吗?   徐: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世界弹射救生技术发展初期,中国的航空工业却正处于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弹射技术领域的探索根本无从谈起。随着米格-15、17等先进喷气战机的引进,弹射救生的问题却摆在了中国空军面前,从苏联的引进技术我们开始了第一代弹射座椅的仿制。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苏和欧洲国家,普遍采用了第二代弹射救生技术,然而,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军机仍在大量采用第一代弹射座椅,而像初教六这样的低速教练机,仍然采用靠人自身逃离飞机的传统救生方法。在我刚入航校不久,本团的一名飞行教官就带领学员,在初教六夜间发动机停车的情况下成功跳伞,夜间跳伞飞行员对地面自然状况和建筑物无法判别,受伤的概率非常大,但幸运的是两人都降落在麦田里,身体无大碍,很快就恢复飞行。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第二代弹射技术——火箭弹射技术开始逐渐在国产军机中采用,随着火箭弹射系统的大量采用,我空军弹射救生生还率低的现状终于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特别是0-0弹射技术的运用,使低空飞行阶段和起飞着陆阶段突发应急情况下的离机生还率大大增加。而我的第一次成功弹射,就恰恰得益于这种技术的进步。   我的第一次弹射经历   记:飞行出现无法解决的故障,才会选择弹射,那么您的第一次弹射是因为什么事故而发生的?   徐:1987年2月,我和战友驾驶歼六飞机,进行双机编队飞行。编队飞行中,双机的距离最难控制,微小的速度差别,都会造成双机距离的变化从而带来危险。就在一个月前,我的一名战友刚刚在飞行中牺牲。当时我驾驶真正的战斗机还不到两个月。这次双击编队飞行中我是僚机,跟随在长机后,当我打开加力飞机即将超音速时,我的飞机与长机意外相撞。当时的飞行速度将近1000千米/小时,在这样的飞行速度下跳伞,不要说受伤,生还的概率都是非常低的。   幸运的是在飞机相撞后,由于机翼受损飞机进入旋转摆动的状态,使飞机迅速减速,而此时我在座舱内已经处于悬浮状态,我被飞机巨大的运动载荷摔得满座舱的翻滚,双手根本无法抬起拉动弹射把手。我使出全身力气用脚勾住脚蹬上的束缚皮带,使身体回到了座椅上,终于拉动了弹射把手。手柄拉下的一瞬间,飞机的座舱盖首先被抛掉。紧接着弹射座椅驱动火箭点火,推动座椅及坐在上面的我以极高的速度离开座舱,由于抛盖动作和弹射离机两个环节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因此飞行员通常感觉不到座舱盖抛掉后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弹射镜头,导演们为了增强观赏性和娱乐性,有意放慢了节奏,让观众们能够清楚地领会这一过程,但实际上,这些过程都是转瞬间完成的。飞行员在弹射瞬间能够体会到的感觉,只有巨大的过载和强烈的气流冲击。在弹射火箭的加速过程中,飞行员将承受15g左右的过载,加上离开座舱后迎面气流的猛烈冲击,会给飞行员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许多飞行员弹射跳伞后由于当时条件过于恶劣,或者是跳伞时防护措施不到位,造成脊柱损伤的严重后果,即使跳伞成功恢复飞行的可能性也很小,有些甚至造成终身残疾。这次弹射前,我的准备时间相对充裕,来得及做出必要的防护动作—蜷曲手脚,保持脊柱直立。弹射过程中虽然巨大的过载令人难以忍受,但是我的身体基本没有受到损伤。   在我弹射出舱时飞机的速度已经减小到800千米/小时以下,加之我年轻身体强健,强烈的弹射冲击下我毫发未损。我的这次成功跳伞除了飞机动态的偶然性因素外,刚刚换装的火箭弹射系统的优越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记:当时您和长机相撞后,长机也成功弹射了吗?   徐:撞机发生后,我和长机飞行员都成功弹射离机,当时我们的高度大约是8000米左右,我们背负的降落伞带有自动开伞和手动开伞两套启动机构。按照设定程序,自动开伞机构的启动高度应在4000米左右,这意味着飞行员将如同石块般自由坠落约4000米才能等到头顶的伞花绽开。自由落体运动对于飞行人员而言是巨大的心理挑战,此时飞行员难以调整自己的身体姿态,你可能是平着下落,也有可能是头下脚上地下落。此时,你能真切地看到无垠的大地快速向你扑来,而自己能做的却只有等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