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光合色素 光合色素的结构和性质 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色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 真核藻类光合器结构和光合色素比较 真核藻类光合器结构和光合色素比较 门 光合器 叶绿素类 胡萝卜素类 叶黄素类 藻胆素 真核藻类光合器结构和光合色素比较 门 光合器 叶绿素类 胡萝卜素类 叶黄素类 藻胆素 思考题 色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 藻类植物与高等植物光合色素比较 * 光合色素 在光合作用的反应中吸收光能的色素称为光合色素 图5 主要光合色素的结构式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藻胆素 —— 高等植物 藻类 共同特点: 分子内具有许多共轭双键,能捕获光能,捕获光能能在分子间传递。 (一)光合色素的结构和性质 叶绿素是双羧酸的酯,一个羧基被甲醇所酯化,另一个羧基被叶绿醇所酯化。 叶绿素a与b的不同之处是叶绿素a比b多两个氢少一个氧。两者结构上的差别仅在于叶绿素a的第Ⅱ吡咯环上一个甲基(-CH3)被醛基(-CHO)所取代。 叶绿素结构 含有由中心原子Mg连接四个吡咯环的卟林环结构和一个使分子具有疏性长的碳氢链。 1.叶绿素 使植物呈现绿色的色素。 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绿素c 叶绿素d 高等植物 藻类中 细菌叶绿素—— 叶绿素 光合细菌 卟啉环中的镁可被H+所置换。当为H+所置换后,即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 去镁叶绿素中的H+再被Cu2+取代,就形成铜代叶绿素,颜色比原来的叶绿素更鲜艳稳定。 根据这一原理可用醋酸铜处理来保存绿色标本。 铜代叶绿素反应 向叶绿素溶液中放入两滴5%盐酸摇匀,溶液颜色的变为褐色,形成去镁叶绿素。 当溶液变褐色后,投入醋酸铜粉末,微微加热,形成铜代叶绿素 制作绿色标本方法: 用50%醋酸溶液配制的饱和醋酸铜溶液浸渍植物标本(处理时可加热) 2.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是由8个异戊二烯形成的四萜,含有一系列的共轭双键,分子的两端各有一个不饱和的取代的环己烯,也即紫罗兰酮环,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C40H56)和叶黄素(C40H56O2)两种。 3 (紫罗兰酮环) 环己烯 橙黄色 黄色 胡萝卜素(carotene)呈橙黄色,有α、β、γ三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以β-胡萝卜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最多。β-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经水解转变为维生素A。 叶黄素(xanthophyll)呈黄色,是由胡萝卜素衍生的醇类,也叫胡萝卜醇,通常叶片中叶黄素与胡萝卜素的含量之比约为2:1。 一般来说,叶片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约为3∶1,所以正常的叶子总呈现绿色。秋天或在不良的环境中,叶片中的叶绿素较易降解,数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现黄色。 类胡萝卜素总是和叶绿素一起存在于高等植物的叶绿体中,此外也存在于果实、花冠、花粉、柱头等器官的有色体中。 类胡萝卜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深秋树叶变黄是叶中叶绿素降解的缘故 吸收光谱的观察方法; 1.分光仪 将叶绿体色素放在分光仪的光孔前,观察其色带变化。 2.分光光度计 观察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 3.间接法 借助其它相关实验进行判别 (二)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 分光仪 光源 叶绿体色素 三角棱镜 间接法 640~660nm的红光 430~450nm的蓝紫光 叶绿素a在红光区的吸收峰比叶绿素b的高,蓝紫光区的吸收峰则比叶绿素b的低。 阳生植物叶片的叶绿素a/b比值约为3∶1,阴生植物的叶绿素a/b比值约为2.3∶1。 对橙光、黄光吸收较少,尤以对绿光的吸收最少。 叶绿素吸收光谱 有两个强吸收峰区 藻蓝素的吸收光谱最大值是在橙红光部分 藻红素则吸收光谱最大值是在绿光部分 植物体内不同光合色素对光波的选择吸收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这使植物可利用各种不同波长的光进行光合作用。 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的吸收光谱 类胡萝卜素吸收带在400~500nm的蓝紫光区 基本不吸收黄光,从而呈现黄色。 (三)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参与反应的酶类: (1)胆色素原合成酶; (2)胆色素原脱氨基酶; (3)尿卟啉原Ⅲ合成酶; (4)尿卟啉原Ⅲ脱羧酶; (5)粪卟啉原氧化酶; (6)原卟啉氧化酶; (7)Mg-螯合酶; (8)Mg-原卟啉甲酯转移酶; (9)Mg-原卟啉甲酯环化酶; (10)乙烯基还原酶; (11)原叶绿素酸酯还原酶;(12)叶绿素合成酶 合成叶绿素分子中的吡咯环的起始物质在高等植物中由谷氨酸或a-酮戊二酸转化而来。 2.影响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1)光 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条件。 从原叶绿素酸酯转变为叶绿酸酯需要光,而光过强,叶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详细分析.ppt
- 第四章(组合逻辑电路)详细分析.ppt
-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应用)详细分析.ppt
- 第四章、光现象复习课件详细分析.ppt
- 第一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详细分析.ppt
- 第四章、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详细分析.ppt
-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二详细分析.doc
- 第四章:DNA纯化后的利用详细分析.ppt
-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详细分析.ppt
- 第四章:病因病机详细分析.ppt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