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化学二轮复_选择题专题突破之实验
高考二轮复习化学选择题专题突破之实验
1.用4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操作及现象”与“溶液”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 操作及现象 溶液 A 通入CO2,溶液不变浑浊.先通入CO2再通入氨气,溶液变浑浊. CaCl2溶液 B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 Na2SiO3溶液 C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Ca(ClO)2溶液 D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又变浑浊. Ca(OH)2溶液 . (C )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稀盐酸的pH
B.用下图1构成锌—铜原电池
C.用下图2根据实验现象推知酸性:(不考虑醋酸挥发)CH3COOHH2CO3C6H5OH
D.用下图3验证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
图1 图2 图3
6.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
A.实验I:振荡后静置,由于溴易溶于有机溶剂,故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实验II: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但KMnO4溶液颜色不可能褪去
C.实验III: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IV: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A.装置①中,d为阳极、c为阴极
B.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2、NH3、CO2、Cl2、HCl、NO2等气体
C.装置③中X若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并防止倒吸
D.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氨气,并吸收多余的氨气
8、下列操作或仪器的选用正确的是C
9.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A.证明非金属性
Cl>C>Si B.吸收氨气,
并防止倒吸 C.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D.制备少量氧气 .著名化学家付鹰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下列实验装置图操作正确的是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①用稀硫酸洗涤长期存放石灰水的试剂瓶;
②用带橡胶塞的棕色试剂瓶存放浓硫酸;
③用盐酸酸化过的FeCl3溶液,除去H2还原CuO实验留在试管内的铜;
④测定某溶液的pH时,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再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点在试纸上,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为2.1;
⑤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⑥蒸馏时,将温度计的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A.①③B.②③④C.③⑤⑥D.②③
12.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液体逐滴加入到固体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为浓盐酸,为KMnO4,中盛紫色石蕊试液,则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B.若为浓硫酸,为炭,中盛有苯酚钠溶液,则中出现白色浑浊
C.若为浓氨水,为生石灰,中盛A1C13溶液,则中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不溶解
D.若为稀盐酸,为大理石,中盛有BaCl2溶液,则中溶液不变浑浊
( A )
14.下列各实验现象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苯酚、乙烯都能使溴水褪色稀硫酸中加入铜粉不反应,再加硝酸钠或硫酸铁后,铜粉溶解将SO2通入氯化钡溶液至饱和,再加入足量硝酸或苛性钠溶液,都产生白色沉淀葡萄糖和福尔马林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都产生红色沉淀 )
A.用规格为10mL的量筒量取8.50mL稀盐酸
B.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mL KMnO4溶液
C.为测定某溶液的pH,将pH试纸润湿后浸入待测溶液,取出后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
D.用渗析法除去淀粉中混有的NaCl
16、下列实验装置、现象或操作正确的是(D )
A.实验Ⅰ:振荡后静置,溶液不再分层,且保持无色透明
B.实验Ⅱ:铁片最终完全溶解,且高锰酸钾溶液变无色
C.实验Ⅲ:待KNO3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后进行快速过滤
D.实验Ⅳ:当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让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现象
17.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装置①可用于分离和的混合物[ /.Com]
B.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2、NH3、CO2、Cl2、HCl、NO2等气体
C.装置③中X若为,可用于吸收或,并防止倒吸
D.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并吸收多余的19.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探究Cu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将铜丝插入浓硫酸加热,反应后把水加入反应器中,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B.常温下将铜丝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CuCl2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一轮复习-学平衡总结.doc
- 高考一轮复习指:第10讲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doc
- 高考一轮复习指:第18讲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doc
- 高考一轮复习章测试 细胞代谢.doc
- 高考一轮复习离反应及离子方程式.doc
- 高考专题--电综合.doc
- 高考专题之非金元素及其化合物.doc
- 高考专题复习(课标A版) 概率与统计.doc
- 高考专题复习—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应用.doc
- 高考专题病句典归类练习题.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