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doc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淄川一中高2014级寒假学情检测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得盛况空前。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yǐ),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金光璀璨(càn),极为壮观。李商隐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qú)”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嚷的场景。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 甲 (习俗/旧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烩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áng)然的元宵吟灯对联,“明月皎皎千门雪,□□□□□□□”就是著名的吟灯对联。元宵灯节 乙 (流传/留传)至今,包含着很深的文化 丙 (蕴涵/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绮(yǐ) 盛况空前 B.情趣盎(áng)然 熙嚷 C.通衢(qú) 烩炙人口 D.金光璀璨(càn) 宏大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春色霭霭满夜城 B.春意融融万户中 C.彩灯处处春花新 D.华灯点点万户春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习俗 流传 内涵 B.旧俗 流传 蕴涵 C.习俗 留传 蕴涵 D.旧俗 留传 内涵 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燕坊古村是吉水人民与自然环境美好关系的活见证,是庐陵文化中诗意栖居的注脚。踏过青石板,建筑中蕴含着沧桑的商贾文化;穿过古巷道,空气中弥漫着源远的墨香;触摸古雕刻,线条中流淌着极远极清的智慧。极具庐陵风格的建筑,华丽典雅;石雕木刻精美绝伦;人物故事、祥草瑞兽、亭台楼阁栩栩如生;字画楹联则凸显了商贾文化的内涵。 A.见证 B.弥漫 C.精美绝伦 D.栩栩如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清明上河图》对北宋的经济状况,包括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有描写,同时也在揭示社会矛盾,我们从《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民生不难看出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很大”的状态。 B.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的成功,引来一片惊喜,媒体捧,公众追,体育部门则是十分负责地倍加珍惜呵护。现在刘翔退役了,关于刘翔退役的种种议论反映出一种弱势心态。 C.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D.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使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案件和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范,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