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本建筑抗震浅析 思路 1.结构抗震技术 2.结构材料选择 3.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一,结构抗震技术 1.基础隔震体系 过去日本人,在建筑房屋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房屋如何建的结实,发生地震时,房屋保持不倒是第一要务,这项技术叫做“耐震技术”。耐震,就是把结实的墙壁和地基牢固地连接起来,建筑物和地基成为一体。这项技术的优点是,建筑物结实,抗震能力强,保持建筑物完好无损。但缺点也明显,虽然能够保住建筑物完好无损,但是由于震动引起的屋内家具倾倒,不仅物品遭到损坏,人员伤亡很大,人们的恐惧心理加剧等次生灾难不可避免。 结构基础隔震原理图 20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1995年坂神大地震后,日本研究开发了“免震建筑技术”,承建免震房屋的建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已经商业化运营。所谓“免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用柔和的材料制成的免震层,克服了“耐震”房屋的缺陷,即使发生地震,既可以保住房屋,也可以保住屋内家具等物品,也能避免居民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伤害。这种房屋成本低,技术可靠,据说建一所免震的个人住宅,只需投入一辆普通汽车的费用。 隔震装置 1.隔震器:具有很高的竖向以及水平承载能力。如叠层橡胶支座,滑动支座。 2.阻尼器:提高隔震支座的阻尼。如弹塑性阻尼器,干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 3.复位装置:防止结构在微震风载作用下影响使用,以及使建筑物在大震后的及时复位。回弹滑动支座,螺旋弹簧支座。 隔震层的设计 要求隔震层设置在结构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橡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间距不宜过大,规格数量应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来确定。并且应该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和罕遇地震的水平位移验算。 基底隔震的应用 1994年建成的日本神户西部邮政大厦,地上六层,塔楼两层,高度38.35m,建筑面积46000㎡。隔震层设置在基础和一层之间,是当时日本最大规模的隔震建筑,该建筑建成后恰遇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在基础,一层,六层进行的地震观察记录表明上部结构的最大加速度只有基础的1/3到1/4,上部结构没有受损,隔震效果得到了证实。 图为应用了隔震基础的日本横滨路标塔大厦 特点: 1) 该体系的竖向承载力大.一般单个的隔震器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可达数千吨,极限承载力可达上万吨. 2) 该体系的隔震层具有稳定的弹性复位功能,能在多次地震中自动瞬时复位. 3) 隔震器的耐久性好,抵抗周期疲劳性能、抗热空气老化、抗臭氧老化、耐酸性、耐水性均较好. 4) 隔震效果明显,其加速度反应大大低于非隔震结构,且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如日本东京一幢22.8 m高的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楼,在1987年12月17日千叶近海发生的6.7级地震中,实测地面加速度为43.8cm/s2,而楼顶的最大加速度仅为11.9 cm/s2. 5) 与其它隔震体系相比,隔震器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且构造简单、安装方便,传力方式简单明确. 6)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降低基础造价,施工工期短,适用于大部分建筑结构。 “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 日本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局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地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6到8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最大可以达到5秒以上。并且,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此外,贮水槽内贮存的水在发生火灾时可用于灭火,地震发生后可作为临时生活用水。这一系统成本并不算高。以8层楼医院为例,成本比普通抗震系统高出大约2%。 图为采用了局部浮力的日本京王饭店 2.耗能减震体系 耗能减震体系是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消耗地震传给结构的能量为目的的减震方法。 原理:能量观点(地震传给建筑的能量一定,通过耗能装置的耗能来减小结构的)损坏和动力学观点(增大结构阻尼,减小结构的动力反应) 结构耗能装置 耗能支撑(摩擦闸) 粘弹性阻尼器 质量泵 3.结构被动控制调谐减震体系 指通过附加子结构改变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利用系统响应所形成的势能产生控制力,没有外加动力。分为两类: 被动调频质量阻尼器( P-TMD)体系:是一个质量体安装在高耸结构或高层建筑的顶部,可双向滑动,并且有双向弹簧和双向阻尼器,在地震来临时子结构在惯性作用向主体结构施加反向作用力,并利用其阻尼消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