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分解.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寒论》选读 目录 绪论................................................................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5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9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1 辨少阴脉病证并治............................................22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25 附: 温热病.........................................................27 《伤寒论》选读 绪论 一.伤寒论的作者和成书背景 张仲景 东汉末 二.伤寒的含义 广义:泛指一切外感病邪 狭义:特指外感风、寒或风寒,而伤寒论此书主要讨论的是狭义伤寒。 三.六经辩证的本义 第一种观点认为六经辨证是指外感风寒侵袭人体由表及里、由阳及阴疾病发生发展的传变规律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在三阳经多为阳证实证热证,在三阴经多为阴证虚证寒证。邪气在阳经中传递是由于正盛邪实,邪陷阴经是由于阳气不足正虚邪恋。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临床的过程中用六经分证的方法来概括和驾驭诸病。 四.六经辩证的实质 何为六经,最早见于《内经》。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是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生理紊乱。如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临床表现就是手足太阳经和手足少阴经以及所属脏腑的发生病理变化。 五.六经病的主证、兼证、变证和兼夹证 主证:顾名思义,就是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是第一位。主证之后才是兼证、变证以及兼夹证。 兼证:就是在主证的基础之上兼见其他证候。 变证:变证的形成不是通过传经,而是由于误治,《伤寒论》的误治涉及以下几种治法:汗、吐、下、火疗、水疗。这五种治法用的不得法,使病情发生了新变化,原来的问题反而不存在了,这叫变证。 兼夹证:在新感的同时往往夹杂一些内在的旧疾,这就意味同时存在两个病的问题。举例:条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病人在新感伤寒的情况下,原来就有心脏虚衰的旧宿,这就是兼夹证。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就是指外感病的初始阶段,正气和邪气斗争部位在体表.所涉及的经脉为手足太阳经和相为表里手足少阴经.所涉及的脏腑为膀胱、肾、心、小肠.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释义: 2.病机归纳:本条为太阳病的提纲证,也是表证的提纲.主要论述表证的主证主脉.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释义: 2.病机归纳:本条主要论及太阳中风表虚的脉证. 第三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释义: 归纳:本条主要论及太阳伤寒风寒外束,营卫失和的主要脉证. 太阳中风:发热、恶风(恶寒、)汗出、脉浮缓. 太阳伤寒:恶寒、或发热、无汗、脉阴阳俱紧. 第六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法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第六条 本条主要讨论太阳病的两个类证:温病和风温以及误治后所引起的各种变证. 第七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释义: 本条通过讨论发热的有无来判断阴证或阳证. 第十二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本条讨论两点:第一补充太阳中风的证候,要和第二条和在一起来看,并指出其病理变化(阳浮阴弱)及治疗方法.第二详细介绍桂枝汤的煎服方法,总的精神有两个方面其一服用桂枝汤一定要发汗,其二对发汗的程度有要求. 病机:卫强营弱、阳浮阴弱、太阳中风证 治法: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方药:桂枝、生姜、芍药、大枣、甘草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内证得之调气血、调脾胃、调阴阳为群方之首. 第三十五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释义: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凝滞 治法:辛温发汗 方药:麻黄、桂枝、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9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