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是法的体现,法是方的依据;方是实践的产物,法是理论的总结 “法从方出,方从法立,以法统方” 第二节 常用治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一)汗法: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方法。适用于外感表证以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 (二)吐法:通过涌吐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部位的痰、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实邪壅盛、病情急剧的病证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第一节:七方 (一)大方:药味多或量大,以治疗病邪较盛之证或下焦疾患的方剂,须顿服 (二)小方:药味少或量少,或分次服,以治疗病邪较轻之证或上焦疾患的方剂 第二节 十剂 (一)宣剂:用宣散涌吐之品治疗胸闷、呕恶等壅塞之证 (二)通剂:用通利之品以治疗乳汁不下,湿痹留滞经脉等证 (三)补剂:用补益之品,治疗正气不足等证 (四)泄剂:用开泄之品,治疗腑实便秘、肺实气急等郁闭之证 (五)轻剂:用轻浮之品,治疗外感表邪、肌腠闭塞无汗之证 (六)重剂:用重镇之品,治疗心神浮越、惊悸不宁证 (七)滑剂:用滑利之品,治疗膀胱、尿道结石 (八)涩剂:用收涩之品,治疗自汗、盗汗、遗精、遗尿、泻泄、崩漏带下等久病滑脱之证 (九)燥剂:用燥湿之品,治疗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十)湿剂:用滋润之品,治疗干咳无痰、口干舌燥等津液不足之证 三 方剂制方理论 (一)组方原则 君 臣 佐 使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主药. 臣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 佐药:1.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2.正佐,制约主药的烈性或毒性; 3.反佐,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 现象。 使药:1.引经药; 2.调和药性; (二)方剂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1)随证加减: (2)药物配伍的变化 (3)组方变化 2.药量增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4.合方的变化 四 剂型与用法 汤剂 散剂 丸剂 膏剂 丹剂 酒剂 药露 茶剂 锭剂、饼剂 线条剂 合剂 糖浆剂 冲剂 片剂 安培口服液 注射液 气雾剂 滴丸 (一)中药煎煮法 1、煎煮器具:陶瓷器皿,忌铜铁锡 2、煎前浸泡:水浸入药物深部,使药物有效成分溶出 3、煎煮用水:清洁水,液面淹没药物 4、煎煮火候及时间:先武后文,发散药及芳香药煮沸后文火煮5-10分钟。矿物类、骨角类、壳类、补益药煮沸后文火久煎30分钟以上。 5、煎煮次数 :一般药物可复煎,质地厚重或滋润的补益药可煎多次。 但易挥发的药物只煎一次。 6、应绞渣取汁:可使药渣吸收的药汁挤出 7、特殊煎煮法 (1)先煎:矿物、贝壳、毒性大的药物 (2)后下:容易挥发的药物—轻清解表药和芳香药 (3)包煎:质地轻、细小容易漂浮或成糊粘锅的药物,和有毛会刺激咽喉的药物 (4)另煎:贵重药物 (5)烊化:胶性、粘性大的药物 (6)冲服:入水即化和汁液性的药物 (二)中药给药规则 1、服药时间(饭前或饭后1小时) 饭前服药:滋补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驱虫药、攻下药 饭后服药: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消食药 睡前服药:安神药、缓下药。 晚间服药:涩精止遗药 截疟药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 2、服药多少:每日1剂,复煎早晚服,每服200-250毫升。发汗、泻下药以得汗、得下为度,呕吐药小量频服 3、服药冷热:多温服,如用辛温发散药治外感风寒,热服、顿服,温覆取汗;用寒凉药治疗热在肠胃可冷服 4、服药方法:祛寒药用姜汤送服;祛风湿药用黄酒送服;有呕吐症状的病人在服药前先服少量姜或橘皮预防呕吐,浓药少量多次服 不能进食者可鼻饲 解表剂 以解表药为主组成, 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 根据证的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 禁忌症: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水,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解表剂不宜久煎,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方剂学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方剂理论体系才得以初步形成,方剂学才逐渐地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具有基础和临床的双重属性 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 沟通中医和中药 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 方剂学 综合学科 方剂学 基本任务 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的关系 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效之间的关系 方剂学 研究范围 主要是以古人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为主线 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 治法、组方思路、方剂配伍、服用方法等方面的理论 方中药物配伍的主次关系和功效与主治病证病机相关的配伍原理 方剂适应范围、使用要点、加减变化及剂型选择的规律等 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新领域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 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