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忆中的老胶南县城
记忆中的老胶南县城
------转自:冬天的雨点
在众多的网友中,因我的年龄比较大,在胶南城里的时间相对长一些,所以对胶南过去的情况也算比较了解。前几天,有媒体还专门找过我,要我谈谈胶南的过去和现在,我觉得很有趣。对胶南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也都了解,至于如何评价,尚不敢置喙。对胶南的以前情况知道的虽不完全准确,但可以在网上谈论一下,以引起网友们的兴趣。
1、王戈庄街
胶南县这个名称产生于1946年,1956年藏马县与胶南县合并,成为新的胶南县。我实际上出生在藏马县的驻地泊里,父母在藏马县工作,我刚出生时,两个县合并,我们家就搬到了胶南县的驻地王戈庄。
原来没有个胶南城,就叫王戈庄街。胶南的车站就叫王戈庄站。对于王戈庄街的记忆,当时因为年龄太小,记忆不清,有些记忆是六十年代了。胶南县城实际上就是个大村子,王戈庄有四个村子,当时所谓的县城就是指这四个村子。方位就是现在的珠山路以西,永安路以东,铁山路以南,风河以北这样一个很小的地方。在王戈庄的附近还有东楼村也算是城里的村子,再向外还有河南岸的袁家村,那时的几个石桥村等还不算城里。全城基本上都是民房,没有一座楼房。最大的一条街是今天的“牌坊街”。“牌坊街”是个南北向的巷子,当时很多县机关如法院、检察院等都在那条街上,虽说是个街,却很窄,大约只有三、四米宽,而且南北不直,上下不平,是土道,下雨很泥泞。当时的王戈庄集也在这条街上,本来巷子就窄,一逢集,人就拥挤,路两边有炸油条的,打烧饼的,煎豆腐的还有理发的、说书的等等。县委在现在的珠山路以东,武装部北面,县人委在县委的北面,就是现在市总工会的南面。工会的位置一直在原来的地方,几十年没有变。那个时候的机关单位和工矿企业、商业网点不像现在这么多。
2、风河
六十年代的风河不叫风河,我们都管它叫南河。河的流向是西北、东南方向,当时的河床比现在要靠北一些,现在的双珠公园就是河底。记得河床很宽,没有明显的河堤,完全靠冲刷而成的,河的北岸边上有个公共浴池,大家都叫它“澡堂子”,澡堂子东面的路东有个大水塔,是自来水公司的(在现在自来水一水厂的北面,一水厂现在的位置当时还是河底),在现在一纺机的位置上。自来水取自风河,当时县城很小,人口很少,所以这一个水塔就足够全城生活生产用的了。
记忆中的风河,水量比较充沛,常年流水不断,当然也没有什么石头堤岸和橡胶坝之类的东西。只要不是汛期,河水不是很深,一般人是可以趟水过河的,河边和河床的水边长了不少草,经常有村子里的牛、驴和羊什么的在河边啃草。河里流动的水非常清澈,水底也有一些水草,水草中有细叶状的,也有细条状的,长长的,水草在流动的水中晃动扭摆、婆娑摇曳。
孩童时的我们经常到河里捉小鱼,小鱼也有不同的种类,我们管它叫“浮鱼子”、“麦穗子”、“花翅子”等等。城里的人洗衣服一般不用自来水的,而是用桶提着衣服到南河里洗,村子里的人也到南河洗衣服。河边洗衣服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些妇女把衣服泡湿后,放在一个比较平的石头上,用木头棒槌“嘭、嘭、嘭”地敲砸。夏天,南河经常发河水,但没记得发生什么严重的水灾,发河水的时候,我喜欢到南河看河水,为此挨过家长的巴掌,但我一直乐此不惧。
七十年代初期,县里有“战山河”指挥部,各公社都有水利队,对县域的河改造整治。在南河整治过程中,把县城这一段河道取直了,变成现在的东西流向了,河床向南移了一段距离,并且修筑了比较结实的河堤。
九十年代末开始,市里又重新对风河大动手术,固定了河床,全部用花岗岩型石修筑堤坝,用柏油硬化了两岸坝上的路面,又在河段上建了好几处橡胶拦水坝,使风河城区段成了一个细长的小平湖,同时还进行了亮化、美化、绿化,风河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风貌。
3、路和桥
原来胶南城很小,路当然也少,五十年代的情况不太清楚,六十年代的街道只有几条,而且是没有名的。
说起地点方位都是用街上比较明显的建筑或者单位来表示。例如:“书店那条街”,就指现在的人民路;“银行那条路”就是现在的文化路,“车站那条街”就是现在的珠山路。当时主要的也只有这几条街。六十年代中期县城开始向东发展,才有了个小县城的模样。最早有点模样的是珠山路,它是204国道从县城穿过的地段,现在的人民路是当时通向灵山卫、薛家岛的公路,那时这条路高出两侧不少,路两边是水沟子,路护坡上长满了棉槐条子。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这条路上开始不断增加机关、商店、工厂等等,逐渐成为胶南最繁华的一条街。从与珠山路的交叉口向东,路南依次是:商店、照相馆、理发店、煤场、书店、会堂、师范等等;路北依次是:手工业局、无线电厂、药店、水产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