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愤著书”内在逻辑对心理疏导的启示意义
“发愤著书”内在逻辑对心理疏导的启示意义
“发愤著书”内在逻辑对心理疏导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 发愤著书 被认为是一个典型命题,属于具民族特色的本土文艺心理学观点,是深刻揭示文学创作动力的中国古代文论代表。将力图辨析此命题存在的内在逻辑,及其成为典型命题的影响因子,藉此试探其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发愤著书”被认为是一个典型命题,属于具民族特色的本土文艺心理学观点,是深刻揭示文学创作动力的中国古代文论代表。将力图辨析此命题存在的内在逻辑,及其成为典型命题的影响因子,藉此试探其对现世社会疏导心理能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发愤著书;双向选择;典型;心理疏导 在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动力理论中,“发愤著书”被认为是一个典型命题,它是民族传统意识形态、思辨方式的综合呈现。它影响深远,对其探讨,学界历来不乏其人。则要重点辨析该命题的内在逻辑,即:
在广泛现实中,“著书”何需有“愤”作支撑,“发愤”何以要通过“著书”途径,两者怎么能结合又是怎样结合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分析“著书”在众多抒发情感的方式中的突出优化性,从而处于现世角度,试探该命题对现下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一、“发愤”之于“著书”的重要性 “艺术家的生命体验,往往表现为某种情绪情感的储备。这种储备在创作心理中逐渐会形成强大的定势和张力,如果遇有特殊情境的刺激,就可能转化为艺术冲动。”钱谷融、鲁枢元也认为:
“艺术创作的材料,来自三种当时的印象,早年的回忆,未来的憧憬”,真正让作家进人创作状态的对象必然是触动了作家心灵的事实。也就是说,情感的参与以及情感的变化在创作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艺术家以情感心灵为诱因,建构一幅心物统一的影象,从而才能使艺术品像“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烁着无穷无尽的色彩”。《毛诗序》中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情感在心中涌动,才会有语言的表述即文艺的创作产生。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有“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文章既然是情感、神明的标识,那么,文章的产生必然也离不开情感。 人类的情感类型是丰富的,具有两两对应性的。而比起对应的“乐”,“愤”就文学创作价值而言,有着更高地位,也比其它情感类型更具重要性。陆游有“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明代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提出“太史公曰:
‘《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究其原因,可追溯以下几面因素:
中国古代社会给予的环境,为文学提出了需承担社会教化功能这一附加政治要求,严肃、传统、道德的内容在社会范围内更被认同;对于创作者而言,自己所获得的情感“愤”比情感“乐”更深刻和永恒,由“愤”所产生的文艺创作就会更发人深思和更引人共鸣;从文艺接受角度来说,人类的自虐倾向心理因素也造成了这种不平衡对待本应处在平等地位的情感创作动力类型的现象。人独立于自然界而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又是动物;渴望自由又逃避自由;有高尚的精神情操又有卑下的求生动机……人之二重性或者可称为矛盾性决定了每一主体与生俱来的苦恼,有时,品位痛苦甚至成为了人类独特的嗜好。古今中外都认为,吃苦是人生的美德,没有苦恼、痛苦的生活反而是乏味而且令人遗憾的。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斯巴达人提倡艰苦磨炼,印度人提倡苦修,这些都是对苦难人生的礼。从弗洛姆的观点看,“这”也许是人类文化的重大缺陷之一,即一种根深蒂固并无法超越的受虐(或自虐)倾向。不管这种受虐倾向背后隐藏的是对人生的丰富性经历的追求,或是朱光潜认为的对感动和振奋鼓舞的追求,还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对自身净化的追求,它总是反映了人类对悲愤情感的一种欲罢不能。 因此,对文艺创作动力的产生来说,各种在理论上本应具有平等地位的情感的作用并非一样。由于人类特殊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处境,“愤”和“发愤”比起其它情感和情感抒发对文艺创作产生的影响具更明显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二、“著书”之于“发愤”的可然性 抒情之于人的精神生活,相当于饮食之于人的物质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当有情感郁结于心时,这种机制自动运行,试图寻求一种适当的方式来抒泄情感。情感因其所须发泄的特性,产生了抒发的动机,也即产生了抒发行为的动力。 文艺创作具有的抒情、治疗功能。对其功能,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记载,中国古代文论中涉及的有如:
《易传?系辞》中的“圣人之情见乎辞”,
2,文艺创作对抒情主体的精神性价值 文艺创作对情感抒发的优化性不仅体现在此方式自身的成熟性上,还体现在此方式对抒情主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