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苏轼文学创作的空静观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空静观
阜阳师范学院03级杜兴亮
[提要]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集儒道佛于一身,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空静”观思想是其后期文学创作的主要观念,其中包括佛家的空静观思想和道家的虚静观思想。在这种“空静”观思想的作用下,苏轼的诗、词、散文都表现出了新的艺术特色,并对其审美价值的取向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空静” 水月 豪放词风 山水诗 影响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集儒道佛于一身,因此有人说“杂”是苏轼思想的主要特征。 但是苏轼对儒道佛思想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而不是任意的,因此,我们应当说,苏轼思想“杂而不乱”。比如苏轼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则避开了佛老人生虚无思想,宗教命定论观念等思想,多选择佛老思想中积极的一面,“空静”观思想则是其综合佛家空静观和道家虚静说的结果。前人对苏轼与儒道佛的关系已经论述详尽,然而佛道思想中对苏轼文学创作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空静”观思想前人却很少单独涉及。本文将从苏轼“空静”观的产生、内涵及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和影响等方面做进一步论述。
?
一、 苏轼“空静”观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一) 背景
苏轼”空静”的文学创作观念的形成,首先与其生活的时代,他一生的宦海沉浮及其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苏轼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北宋时期,他一生经历了从宋仁宗到宋徽宗五位皇帝,他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引发“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四年,他的后半生几乎生活在不断的贬谪之中,先是黄州,再是惠州、詹州,人生的失意便也随之越积越厚。然而挫折与磨难往往能够使人从沧桑中体味到生活的真义,使人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另外,苏轼天生就具有豁达开朗、狂放不羁的性格,所以在历经生活上的一连串磨难打击之后,使得苏轼在苦难之中练就一种旷达从容的品格,以及“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这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为苏轼潜心佛老提供了条件,为其“空静”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佛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也是其“空静”观形成的重要原因。苏轼在历经磨难之后,必然会投身佛老,摆脱儒家思想的某种束缚,从中寻求慰藉。魏晋南北朝时期,玄佛合流,使得佛家的空静观与道家的虚静观相互融合,这种超凡脱俗的思想很容易被中国古代文人所接受,成为他们度过人生困境的良方,并促进其艺术思维的飞跃。苏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其独特的“空静”的文学创作观念,并在艺术创作中灵活运用,最终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风格迥异的作家。
(二)内涵
何为“空静”观呢?有人这样定义:“禅宗‘无往’的思维方法决定了其对万事万物灵活多变不主故常的态度。老庄的‘顺应自然’的思想,形成了苏轼随缘自适,任天而动的态度,这两种思想交织在一起并与苏轼坎坷的经历相互激发就孕育出‘万事皆幻’‘五蕴皆空’‘静中观物’的思想,即‘空静’观。”① 其主要内容包括:佛老清静无为,不为而为的思想;看穿忧患,因缘自适的思想;归真返朴,超脱旷达的思想,以及虚静待物的思想等,这种“空静”观思想在苏轼文学创作上,则有其独特的内涵。
其一,“空静”观是苏轼文学创作的构思理论。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空静”的创作心态。苏轼认为,“欲令诗语妙”,必须保持“空静”的创作心态,唯其“空”,才能容纳万景,抛弃一切芜杂的思绪 ;唯其静,才能看清群动,摆脱世俗生活的困扰。所以,在苏轼看来,只有保持“空静”的心灵,才能够创作出清新隽永的诗作。
其二,“空静”观体现出苏轼独特创作视角。苏轼在历经宦海沉浮之后,练就了一种旷达从容的意志品格。他看穿忧患,因缘自适,在创作上体现出了另一种审美视角,常将人生、世界染上了一种喜剧式的、无所谓的色彩。比如在黄州,苏轼写道:“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迁老退居见寄》)在詹州,他写到:“回视人世间,了无一事真。”(《用前韵再和孙志举》在《饮酒》诗里,他借题发挥:“我观人世间,无如醉中真。虚空为销殒,况乃自忧身。”② 诗人的这种超脱与冷静,使得原本多磨多难的人生更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审美视角。
其三,“空静”观是苏轼“超以象外”艺术境界的审美标准。所谓“超以象外”,就是能够“寓身物中,超然物外”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远韵和审美境界。例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③
整首词给人一种孤寂又傲然独醒的感觉,意境空灵幽寂,超然绝尘。这是因为苏轼受“空静”观的影响,将目光由外倾转向了内敛,渴望达到“空静”的境界来解读人生。落实到艺术创作中,便形成了像《卜算子》那样“超以象外”的诗词意境。
二、“空静”观在苏轼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空静”观作为一种文学创作观念,主要表现在苏轼的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