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O4和酵母粉提高灵芝漆酶活性的技术总结.ppt

CuSO4和酵母粉提高灵芝漆酶活性的技术总结.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uSO4和酵母粉提高灵芝漆酶活性的研究 主 持 人: 刘燕燕 指导老师: 祝嫦巍 组员:刘媛媛 陈茂文 王凯强 摘要 实验目的 取得的成果、结论 创新点及价值 课题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 自我评价 摘 要 CuSO4和酵母粉提高灵芝漆酶活性的研究 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铜离子和酵母粉对灵芝漆酶合成有促进作用。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测定了不同浓度铜离子(500、800、1000、1500、2000、2500、3000(umol/L))对菌体生长以及漆酶合成的影响;不同浓度酵母粉(0.5%、1%、2%)对漆酶合成的影响;以及培养基中碳源、氮源的变化趋势。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铜离子(500、800、1000、1500、2000、2500、3000(umol/L))对菌体生长以及漆酶合成的影响;不同浓度酵母粉(0.5%、1%、2%)对漆酶合成的影响;以及培养基中碳源、氮源的变化趋势。 取得的成果、结论 铜离子对灵芝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数据表明:培养基中添加500 umol/LCu2+对菌丝体生长基本没有影响,但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菌丝生长受到抑制 铜离子对灵芝产漆酶活性的影响 数据表明:培养基中添加铜离子对灵芝产漆酶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发酵液中漆酶活性逐渐升高 酵母粉对灵芝产漆酶活性的影响 数据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漆酶活性逐渐增加。添加1%的酵母粉,发酵液中漆酶活性较添加0.5%酵母粉高,但添加2%的酵母粉与添加1%酵母粉漆酶活性差异不大。 发酵液中还原碳的变化 。 发酵液中氨基氮的变化 不同浓度酵母粉对生物量的影响 结 论 培养基中添加500 umol/LCu2+对菌丝体生长基本没有影响,但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菌丝生长受到抑制,添加3000umol/LCu2+,培养7天的菌落直径为4.2cm作用,为对照组的50%。 培养基中添加铜离子对灵芝产漆酶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发酵液中漆酶活性逐渐升高,添加终浓度2mmol/L的铜离子在培养第10天获得最大漆酶活性194.2U/ml。但铜离子浓度大于2.5mmol/L时,发酵液中漆酶活性降低,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菌丝体生长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 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5%、1%、2%的酵母粉,测定发酵液中的漆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漆酶活性逐渐增加。添加1%的酵母粉,发酵液中漆酶活性较添加0.5%酵母粉高,但添加2%的酵母粉与添加1%酵母粉漆酶活性差异不大。 添加酵母粉对菌体生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液体培养14天后,生物量为对照组的2倍。随着菌体的生长,发酵液中的还原糖和氨基氮含量逐渐下降。在培养第8-9天左右,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基本耗尽。但漆酶活性仍呈现上升趋势。目前还没有找到碳源、氮源以及碳氮比与漆酶合成的关系。 创新点及价值 真菌漆酶的表达受不同条件的影响,并且在种间有显著的不同,虽然现在对漆酶表达调控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都是针对不同菌株在特定条件下漆酶表达的研究,很难得出在相同条件下对不同漆酶产生菌漆酶表达的差异。本项目通过不同浓度酵母粉、铜离子对产漆酶产生菌灵芝在液体培养条件下漆酶表达的研究,比较在不同浓度酵母粉、铜离子下灵芝漆酶产生的差异性和相同点;菌体生长与漆酶产生的相关性以及漆酶的产量。为进一步研究漆酶表达调控以及工业发酵生产和菌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和借鉴。 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 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相关数据已经得到。 虽取得的一些实践成果,但还有些问题要解决,如YPD培养基对个别菌种的影响过于严重,同事由于气候原因在九月中旬至十月上旬,实验室易受各类霉菌侵染,以黑曲霉最严重,在接种时,特别是无菌操作时很容易受到污染,影响实验结果和进程。 感 谢 首先感祝嫦巍副教授谢一年多来祝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关心,在试验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使我成功解决实验过程中一个又一个难关。    其次,感谢生物技术教研室的王松华老师、李正鹏老师、何庆元老师、张晓红老师、吴萍老师以及王趁芳老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给予认真的指导和帮助,使我的团队顺利克服诸多困难,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文档评论(0)

yy558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