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代的素描.doc
时代的素描
【摘 要】农民工是我国的特有词汇,是指户口身份为农民的工人,他们是从农村进入城市,以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城市户口的社会群体。我国新闻媒体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以来对农民工问题的报道随着时间的变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关键词】农民工 改革开放 特殊群体 社会转型
“农民工”是在我国特殊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十年间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革的前提下,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就日渐突出。农民工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他们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获得报酬最低,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媒体对农民工问题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关注,《人民日报》,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便持续报道与农民工问题相关的新闻。经过统计,1979年《人民日报》有关“农民工”的报道有6篇;1980—1989年十年间有关“农民工”的报道有42篇;而到了1990—2000的十年间,这一数字则大幅增长到300篇。报道数量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媒体和民众对“农民工问题”的日渐关注,但从更深层次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余年间,也正是中国社会掀开波澜壮阔变革的一个时代,农民工在这个时代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农民工问题成为这个时代中不可回避的话题,而媒体对于农民工及农民工问题的观察角度及评判态度,也成为描绘这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的一副写实作品。
一、“农民工”群体称谓的演变
1、1979年
1979年,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人民日报》以较多篇幅报道了领导赴前线慰问、刊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慰问信等内容,这时的“农民工”,称谓往往是“支前民工”,他们主要从事的是保障后勤运输、修筑道路工事等工作,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1980—1989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农民工的角色也由“战场”转移至“市场”。“农民工”这一群体基本上是以“民工”的称谓出现在媒体上。在这一时期,农民工主要承担着农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而且往往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发挥着自己的价值。
3、1990-2000年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的时期。从这个阶段开始,农民工真正地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个时期的媒体报道也开始用较大篇幅来聚焦农民工涌向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出现了在90年代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盲流”,意指“盲目向城市流动的农民工”。这个带有歧视色彩的名词的出现,既折射出当时农民工群体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更反映出城市人口对农民工的傲慢与偏见,甚至《人民日报》这样的媒体也使用这样的名词。
二、媒体对农民工问题报道态度的变化
在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的20余年里,《人民日报》与农民工问题相关的348篇报道,动态展现了中国社会对农民工群体及农民工问题的态度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颂扬期(1979年至1981年)
这一时期,农民工的形象往往是正面、可爱的,他们在战时支前、兴修设施、抢险救灾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对这一群体主要报以赞颂。如:1979年3月29日《人民日报》第1版专栏报道《方毅团长等亲切会见云南边防部队和民兵民工公安干警英雄模范代表》,文中提到“战斗英雄、战斗功臣和民兵、支前民工、公安干警模范代表们,向中央慰问团的领导同志汇报了自己和所在单位的战斗事迹”;1981年9月10日《人民日报》第1版专栏报道《近日大雨仍不断 接连发生大塌方 宝成路和陇海路宝天段灾情扩大 在驻军和民工支援下,七千多名铁路工人冒雨抢修》,文中提到“铁道部调集的7000多名铁路工人,在驻陕部队和当地民工的支援下,正冒着大雨,日夜不停地紧急抢修”。
2、质疑期(1982年至1989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真正进入快速推进期,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广,使得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于是农村产生了许多剩余劳动力,同时随着人口流动政策与城乡关系松动和开放,农民工主动走进城镇,开始从事非农业劳动,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由此,带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民工潮,但此时的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们,还未从心理上做好接纳这些“外来者”的准备,加上农民工盲目涌入城市后带来的人口拥挤、脏乱差、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有了颇多怨言和质疑,从媒体的报道上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态度。如:198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第1版要闻报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