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在“五七干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名人在“五七干校”.doc

文化名人在“五七干校”   1969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的钱钟书、杨绛、俞平伯、顾准、骆耕漠、吴敬琏等100多位文化名人和经济专家,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东岳公社“五七干校”。他们在劳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思考和创作。钱钟书和夫人杨绛被誉为文坛的“双子星座”,钱钟书的传世之作《管锥编》和杨绛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就是在这里孕育而成的。鸿儒俞平伯在这里创作的近百首诗词,描写了当地的田园风光和风土人情;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顾准不但在此写下了《息县日记》,还在东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建设中国”的前瞻性观点,至今仍为我国经济学界广泛关注。如今,“五七干校”作为历史,已经离人们渐行渐远,但是这些名人在息县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广为传播。   名人扎堆偏僻乡村   1969年11月17日下午,天下着雪,在河南信阳专区息县东岳公社唐坡大队,几辆满身泥泞的大卡车载来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所的几十名学员,他们要在“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   五七干校的创办与著名的“五七指示”有关。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指示,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   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出台后,中共中央转发了这封信。1966年8月1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社论。1968年,黑龙江柳河“五七干校”,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柳河“五七干校”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后,各地纷纷仿效。当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大批国家机关在内的单位先后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5所“五七干校”,先后遣送、安置了10多万名下放干部、3万家属和5000名知识青年到干校学习。而各省市地县办的五七干校更是数以万计。   据息县县志记载:1969年前后至1972年,外贸部、物资部、铁道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对外文委、对外经委、全国总工会等中央机关的106位部级干部,近2000名专家学者与家属被分在河南信阳专区息县的项店、杨店、张陶、东岳、路口、孙庙公社,接受劳动锻炼。分在东岳公社的,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所属8个研究所和学部机关的100多人。   干校一般选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去干校的人无论资历深浅、官职大小,一律被称为“学员”。他们中间有机关干部、走资派、科技人员、大专院校教师,更有所谓的“反动学术权威”。   干校采用军事编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所是“学部七连”,文学所是“学部五连”。学部五连则由年逾70的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和他的夫人许宝驯领队,他们先去了与息县相邻的罗山县。在那里,担当先头部队的钱钟书等十几人已于11月12号先期到达。大部队到达后,80多人聚居在一间屋里。因罗山无地可种,一个月后,他们就来到了息县东岳公社。   在东岳公社的学员有文学家钱钟书、杨绛夫妇,沈从文、俞平伯,诗人何其芳,文学理论家吴世昌,余冠英,美学家蔡仪,语言学家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总编纂丁声树,文史专家胡绳,历史学家胡厚宜,张政烺,杨向奎,哲学家金岳霖,沈有鼎,经济学家顾准,骆耕漠,巫宝山,荻超白等人。还有后起之秀吴敬琏、张卓元、董辅礽、赵人伟等人。   杨绛与《干校六记》   在东岳“五七干校”,学员要种地、打坯、烧砖、盖房,劳动强度大。有时也干些脱坯、养猪、打井、种菜等杂活。钱钟书与研究梵文的学者吴晓铃负责烧锅炉,杨绛被分在一个村庄看管菜园。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他博学多能,学贯中西,是一个文化大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管锥编》、《围城》等。杨绛是翻译家、文学家。早年任清华大学西语教授,1949年以后任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夫妻两个身在咫尺却很难见面。后来,钱钟书负责到邮电所领取报纸、信件,刚好经过杨绛看管的菜园。于是,菜园成了他们二人相聚的地方。   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刘士杰和钱钟书一起来到了息县。2009年,刘士杰在回忆文章中说:“有一次,当钱先生像往常一样匆匆行走在土路上时,一辆警车突然戛然而止,在他身旁停下,从警车里走出两位警察,把惊魂未定的钱先生“请”上了车。在场的人们都吓坏了,不知道出了什么事,都为他捏一把汗。直到傍晚时分,警车又把钱先生送了回来,大家心上的石头才落地。原来县公安局把钱先生接去,是请他翻译档案中的英文,真是一场虚惊。”   1972年3月,在周恩来总理的特别关照下,钱钟书、杨绛夫妇作为第二批“老弱病残”人员被“解放”出来,离开东岳“五七干校”,回到了阔别两年之久的北京。   那段岁月,让杨绛刻骨铭心。杨绛曾经说,她和钱钟书在“五七干校”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影响深远。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