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性思维影响下的汉语的特征.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联性思维影响下的汉语的特征.doc

关联性思维影响下的汉语的特征   摘要: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必然会受到其所在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是关联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带来汉语整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本文从思维方式角度研究汉语,开拓了汉语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关联性思维 汉语 整体性 形象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催生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但一个民族主流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其后文化的形态和风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方式必然会对它产生显著的影响。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在其语言上得以体现。比较中西语言(西方语言以英语为例),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对它们影响的痕迹。 一、汉语的整体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整体性,追求整体的和谐;而西方则注重个体性,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和作用,追求个体的差异。中国人在考察事物时,总是习惯于把事物放在一个系统中,致力于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如,中国人常常把天、地、人、事,把伦理、心理等放在同一框架内来考察。有时候把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整体联系和共性看得比事物本身还重要,认为个别事物只有放在整体联系之中考察才能寻找到事物的本质。中国人不仅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重视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认为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征天然浑成地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它们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我,难以廓清其中的界线。只有把部分放在整体之中才能完整地把握其本质。在表述一个地方时,中国人习惯于先说整体,再说具体。我们说地址时,往往先说国家,再依次说城市、地区、街道。而英语则相反,英语先说街道,然后说城市,接着说地区,最后说国家。中国人喜欢把事物分类,先对事物进行整体的把握,然后再寻求部分的特征;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比较强调个体的独立作用,然后从个体出发,再去探究整体,或者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存在着什么整体。 英语比较注重严格的形式,比如,句子要求主谓兼备,而且主谓还要一致,动词的时态必须与时间标志词保持一致。句子之间相连要有很多显在的连接手段,比如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等等。这充分反映了英美民族思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特征。 受关联性思维的影响,中国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对和相关的,没有绝对对立的事物,看似对立的事物却常常是互相依存的,共同构成了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也是思维整体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受这种思维的影响,有与无、天与地、阴与阳,刚与柔、黑与白、得与失、美与丑、利与害、先与后、高与低、长与短、生与死、动与静、曲与直等等,这些看似对立的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另外,中国人喜欢整体对称,喜欢对偶和排比。在汉语中,有时甚至看似相反的事物都成双成对出现,如:张三李四、东家长西家短、是非曲直、彻头彻尾、吃喝玩乐、青红皂白等等。 在汉语中,每个字、每个词都经由关联关系构成了一个意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意义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对于有些词,甚至大多数中国人都无法用简单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概括它的含义。因此,在对中国语言文学的阐释中,逻辑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直觉、顿悟成了常见的方式。正如古人所言:“得鱼而忘荃、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语言一旦进入人的理解中,就完全摆脱了其工具性的一面。因此,荃、蹄与言等都成了可以被抛却的东西,而它们所指向的鱼、兔、意才具有意义。 二、汉语的形象性 中国古人的关联性思维同时也是一种形象思维。中国人一般不擅长抽象说理和逻辑推理,往往以形象为中介进行思维。在思考过程中,重视感性和直觉的作用。正如郝大维和安乐哲所说:“关联性语言就是过程语言,是唯一使我们接近‘一切皆流’之直接感觉的语言。比喻和意象语言植根于关联性之中。”“专注于象,重视产生联想的具体性,是中国语言的常见特点。”这从汉字中可以窥见一斑。中国许多汉字都是一种象形文字,文字本身是由一些表示事物具体形象的图形演变而来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关于汉字的发明有这样精彩的论述:“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 人们在关注象形性文字时,往往借助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比喻、借代等手段追索出它们所表达的意义,甚至其中有些意义是相对抽象的,借助具体形象能使这些相对抽象的意义变得直观可感。如用“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比喻人做事三心二意、用“水乳交融”比喻融为一体、不可分离的状态,用“土崩瓦解”形容分崩离析的颓势。再如“道”字,原指人行走的道路。《易经》里多次出现“道”,也都是指具体的道路。《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道,所行道也。一达之谓道。《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之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申为道理。”由上可见,“道”原意指人所行走的道路,后引申为道理。道路不断被人走,形成共同的轨迹,成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