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1766trxb201604190106.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DOI10.11766trxb201604190106.doc

DOI:10.11766/trxb201604190106 沙层厚度和粒径组成对覆沙黄土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谢林妤1 白玉洁1 张风宝1,2? 杨明义1,2 李占斌1,2,3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 712100) (3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西安 710048) 摘 要 片沙覆盖黄土区是水蚀风蚀交错带内土壤侵蚀最为强烈的区域,研究该区内土壤侵蚀特征可对水蚀风蚀交错带水土流失的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研究黄土坡面不同覆沙厚度(2 cm、5 cm和10 cm)和沙层粒径组成(100%0.25 mm、75%0.25 mm +25%0.25 mm、50%0.25 mm +50%0.25 mm、未处理原沙和100%0.25 mm)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覆沙黄土坡面较黄土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明显延长,产流速率和产流量减小,产沙速率和产沙量增大,降雨过程中产流产沙波动性增大,且这些变化随覆沙厚度增加而明显加强;沙层粒径组成在不同覆沙厚度下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不同,2 cm覆沙厚度坡面在降雨前期随粒径变粗产流产沙呈增大趋势,降雨后期无明显变化;5 cm覆沙厚度坡面随沙层粒径变粗产流速率呈增加趋势,降雨前期上覆粗粒径沙层坡面的侵蚀速率高于细粒径沙层坡面,降雨后期恰好相反;10 cm覆沙厚度的坡面产流产沙随沙层粒径组成变化不明显。典型覆沙黄土坡面的产流过程为雨水垂直入渗―沙土界面潜流―沙层边缘渗流―地表径流,产沙过程为沙层边缘渗流侵蚀―沙层坍塌重力侵蚀―地表径流输移,明显不同于无覆沙黄土坡面的超渗产流方式及溅蚀―片蚀―细沟侵蚀的侵蚀发展过程。 关键词 覆沙黄土坡面;覆沙厚度;粒径组成;产流产沙 中图分类号 S157.1 文献标识码 A 水蚀风蚀交错带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最为强烈的区域[1-3],也是黄河下游河床粗泥沙的主要源区 [4-5]。该区域冬春季以风蚀为主,夏秋季以水蚀为主[6-7],土壤侵蚀在时间上交错,空间上重叠。独特的多动力综合侵蚀条件和侵蚀特征形成了特殊的地貌类型,其中以片沙覆盖黄土丘陵地貌最为特殊,侵蚀产沙也最为强烈[8]。片沙覆盖黄土丘陵地貌因沙层和下伏黄土在入渗、容重、结构、孔隙度、机械组成、导水率和持水性等方面的差异,沙层与黄土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沙土界面,呈典型的沙土二元结构,目前这一特殊地貌类型在坡面尺度上土壤侵蚀过程及机理的研究相对薄弱。张丽萍等[9-10]最早关注覆沙黄土坡面土壤侵蚀问题,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发现覆沙坡面产生的径流量小,若雨强小,则无径流一旦产生径流则含沙量很大。11]在野外考察中发现覆沙黄土坡面存在沙土界面流,并对其进行了定性描述。汤珊珊等[12-13]和Xu等[14]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初步探讨了覆沙坡面的侵蚀―搬运过程、径流―产沙关系以及侵蚀泥沙颗粒分布情况,但该试验覆沙厚度较薄(小于1.5 cm),且未涉及覆沙层颗粒组成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总之,片沙覆盖黄土丘陵区沙土二元结构坡面产流产沙定量化试验研究很少其 片沙覆盖黄土区分布范围 1 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于2015年6―9月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人工模拟降雨大厅进行。试验采用侧喷式人工模拟降雨系统,降雨器高度为16 m,可保证所有雨滴在降落时达到终点速度,降雨均匀度80%[15]。基于武秀荣等[16]研究结果,试验模拟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流域(110o21ˊE~110o23ˊE,38o46ˊN~38o51ˊNa(100%0.25 mm)、b(75%0.25 mm +25%0.25 mm)、c(50%0.25 mm +50%0.25 mm)、d(未处理原沙)和e(100%0.25 mm)5个粒径组成。 表1 取样点黄土与沙的主要物理性质 Table 1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and original sand at the sampling sites 材料类型 Material type 粒径组成Particle size content (%) 容重 Bulk density (g cm-3) 孔隙度Porosity (%) 饱和导水率Saturation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mm min-1) 砂粒Sand (2~0.05 mm) Silt (0.05~0.002 mm) Clay (<0.002 mm) 2~0.25 mm 0.250.05 mm 沙Sand 75.71±3.06 19.56±2.17 3.73±1.70 1.00±0.88 1.60±0.04 39.60±2.40 1.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