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机制对二十世纪中国.doc

农业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机制对二十世纪中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机制对二十世纪中国

农业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机制对二十世纪中国 第卷第期 年月 经济学季刊, , 农业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机制对二十世纪中国 经济史的一种理解 胡景北 摘要本文提出了农业土地制度决定经济发展机制的假说, 并用二十 世纪中国经济史对该假说作了初步论证。本文指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 展机制是地主所有制下的古典二元经济机制, 五十年代初中国实行了土地改 革, 但到七十年代末的计划经济发展机制依然类似于古典二元机制, 而八十年 代初的中国农业改革最终把中国经济建立在准自耕农制度上, 中国经济发展从 此表现出工资上升、工资和利润共同储蓄的新机制 关健词农业土地制度, 经济发展机制, 中国经济史 一、导论 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中, 中国大陆至少发生了三次规模巨大的农业土 地制度变革‘ 下图用也许是过分简洁的方式揭示了这三次围绕土地而展开 的农业改革的要义 年代早期 地主所有制 地主所有、佃农耕种 第一次农业改革自耕农所有制 农民家庭所有、家庭耕种 年代中期 自耕农所有制第二次农业改革集体所有集体使用制 集体所有、集体耕种 年代早期 集体所有集体使用制第三次农业改革集体所有个人使用制 集体所有、集体成员个别耕种 一个国家的农业土地制度在短短三十年内竟然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 这 在世界经济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虽然第三次改革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学研究的 中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和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通讯地址上海市四平路号同济大学中德学 院, 电话一本文的写作获得了上海封经大学 研究项目“ 中国实证经济学的体系和方法” 的资助初稿曾于年月在上海财经大学、 年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提交讨论笔者感谢讨论参与者 提出的意见, 尤其是朱玲、朱荫贵、姚洋的意见以及王玉茹在文献上的帮助笔者同时感谢匿名审稿 人的意见此外, 笔者特别感谢“ 经济学季刊” 编辑部对本文长度的宽容态度没有这样的宽容, 本文可能无法在国内公开发表本文仍然存在的错误将由笔者本人负贵 关于土地制度改革, 学术界有不同的定义除了特别说明的地方, 本文所指的土地制度改革, 含义 仅仅是规模巨大的土地制度变动, 而不带有该变动“ 正确” 或者“错误” 的含义 经济学季刊第卷 重点, 但是短时间内连续三次改革这一历史事实本身就表明了, 不理解前两 次改革, 第三次改革也难以得到历史学的理解。而由于农业和土地对中国现 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不理解这三次农业改革, 就难以实现对二十世纪中国 经济史的经济学理解, 就此而言, 本文力图提供的是对中国三次农业改革的 一种历史学和经济学的综合分析。作为这一分析的理论假说, 本文提出的经 济学命题是一个国家的农业土地制度决定了该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机制而 有着三次农业土地制度改革经历的二十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史, 则为检验这一 假说提供了历史素材为了系统地说明和验证本文的假说, 下面的第二节将 简要介绍经济发展机制理论, 第三节到第五节分别分析了二十世纪的中国经 济在年以前、至年和年以后的发展道路, 并对本文的 假说作出若干支持性的论证第六节则提出了一些没有解决的或者基于这个 假说所产生的新问题 二、经济发展机制与农业土地制度的关系 在本文中, 我们使用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概念, 把二十世纪的中国 国民经济划分成传统和现代两个部门两者划分的标准主要不在于现代部门 使用大机器从事生产, 而在于现代部门面向市场的新生产方式。和传统生产 方式相比, 新生产方式的关键特征是把劳动费用仅仅视为成本, 并力图在减 少包括劳动费用在内的总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净收益利润。而传统生产方式则 把劳动费用同时视为收益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把整个国民经济转变为现代部 门即经济的现代化从经济史的角度看, 在具有长久农业传统的国度中, 使 用大机器的现代产业一旦出现, 就会显示出比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部门更高 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这样, 现代产业一方面要从农业获取劳动力, 另 一方面又把很大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归入了剩余劳动力的范畴。因此, 剩余劳 动力向现代产业的转移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现 象, 本文亦以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出发点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牵涉到移出的传统部门和移入的现代部门在市场 经济的前提下, 现代部门的社会结构可以抽象为标准的也是唯一的新古典模 式, 但传统部门的社会结构则可能表现出多种抽象模式, 其中任何一种模式 都很难充当标准这些模式的区别之一在于传统部门的主体即农业的土地制 度的不同规定, 例如租佃制度和自耕农制度胡景北, 第页及以下 由于经济人行为的理性与他所置身在内的社会结构相关, 所以农业土地制度 的差异将影响作为转移主体的农业劳动者的行为, 因此农业土地制度可能影 响甚至决定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或者说经济发展的机制

文档评论(0)

wf936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