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素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理气药 概说 〖含义〗 疏理(调畅)气机 治疗气滞或气逆证 又名行气药。 ※气机:指气的运动。 〖功效〗 作用部位:理气健脾,疏肝解郁, 理气宽胸 力量强度:行气,破气 【配伍】 使用本类药物,应根据导致气机不畅的原因选择相应功效的药物,并进行必要配伍。 脾胃气滞,要选用调理脾胃气机的药物,由于饮食积滞者,配伍消导药:由于脾胃气虚者,配伍补中益气药; 肝气郁滞,应选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因于外邪客肺者,配伍宜肺解表药:因于痰饮阻肺者,配伍祛痰化饮药。 【饮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顾气阴不足者慎用。 陈皮 运用 1,理气健脾——脾胃气滞证。在补益方中常用,可使之补而不滞如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2,降逆止呕——痰湿中阻,胃气不降之呕吐,呃逆。 3,燥湿化痰——为治痰之要药,用于湿痰,寒痰,咳嗽,如二陈汤(《和剂局方》)。 ※ 李时珍云:“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本品原名“橘皮”,因其鲜者味辛辣,气烈而燥,顾入药以放置陈久者良,名“陈橘皮”,简称“陈皮”。以广东新会者为佳,又名“广陈皮”,“新会皮”。 青皮 性味:苦;辛;温。   归经:肝经;胆经;脾经;肺经;心经。   功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主治: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乳核;乳痈;疝气疼痛;食积气滞之胃脘胀痛;以及气滞血瘀所至的癥瘕积聚;久疟癖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枳实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脾;胃;肝;心经。   功效主治   积滞内停;痞满胀痛;大便秘结;泻痢后重;结胸;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   内服:水煎,3-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炒热熨。   用药禁忌   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1.《医学入门》:虚而久病,不可误服。   2.《本草备要》:孕妇及气虚人忌用。   3.《得配本草》:大损真元,非邪实者,不可误用。 附药:枳壳 枳壳,气味所主,与枳实大略相同。但枳实形小,其气全,其性烈,故善下达;枳壳形大,其气散,其性缓,故其行稍迟,是以能人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肠也。其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止风痛者,盖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风寒湿入于二经,则皮肤瘙痒,或作痛,或麻木,此药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诸风药入于二脏,故为治风所需,风邪既散,则关节自然通利矣。其疗劳气咳嗽,背膊闷倦者,盖亦指风寒郁于上焦,则肺气滞而为闷倦咳嗽。《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枳壳味苦,能泄至高之气,故主之也。又肺与大肠为表里,风邪入肺,则并入大肠,风热相搏而为肠风下血,苦寒下泄之气,则血热清而风自除矣。其主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安胃诸证,悉与枳实相同,第其气稍缓耳。 木香 【性味】:辛味辛;苦;性温   【功效分类】:理气药;行气药;温里药   【功效】:行气止痛;调中导滞   【主治】:胞胁胀满足 ;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阴虚津液不足者慎服。 沉香 乌药 川楝子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4.5~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荔枝核 ①《纲目》:痘疮出发不爽快,煎汤饮之;又解荔枝热,浸水饮。   ②《广西中药志》:洗湿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 外用:煎水洗。   【选方】   ①治赤白痢:橡实壳、甘草、荔枝壳、石榴皮。上等分,细锉。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普济方》橡实散)   ②治血崩:一荔枝壳烧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调服,每服二钱。(《同寿录》)二荔枝壳30克,水煎服。   ③解食荔枝过多,腹胀消化不良:荔枝壳水煎服。   ④ 治白带异常:荔枝壳30克、桂圆壳15克,水煎服。疗效:四天为一个疗程,一般两个疗程就康复,有效率达81%。 香附 性味:辛微苦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寒,无毒。   ②《本草衍义》: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辛。   ④《纲目》:气平,味辛微苦微甘。   归经:入肝、三焦经。   ①《纲目》:手足默阴、手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宜忌: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