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基因突变和重组分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引起突变的原因-----人类史上的灾难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国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在日本广岛投掷了人类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当场炸死七万余人,负伤失踪者五万余人。八月九日,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造成九万五千人伤亡。原子弹迅速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拉开了人类核灾难的序幕。当地居民长期受到辐射远期效应的影响,肿瘤、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存造成很大威胁。 引起突变的原因-----人类史上的灾难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凌晨,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大爆炸。前后已有近万人死于这起事故,数十万人受到辐射伤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间接经 济损失数千亿美元。其后患将会影响人类一百年,是已知的世界 最大核事故。这次事故在世界上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各国重新考虑核能的安全性并加强了这方面的国际合作。 课堂练习: 1、一种植物在正常情况下只开红花,但偶然会出现一朵白花,如果将白花种子种下去,它的后代全部开白花,出现这种 现象的原因是( ) A、自然杂交 B、自然选择 C、基因突变 D、基因重组 2、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亲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主要原因(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生活条件改变 3、一般认为,爱滋病病毒的产生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环境改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 拓展题2 人们在非洲疟疾流行的地区,发现镰刀型细胞杂合基因型个体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这是因为镰刀型细胞杂合基因型在人体本身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贫血症状,而对寄生在红血球里的疟原虫却是致死的。因此,在疟疾流行的地区,不利的镰刀型细胞基因突变可转变为有利于防止疟疾的流行。这一实例,也说明基因突变的有害性是相对的,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以转化为有利。 * 一、什么叫变异: 生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现象叫变异。 二、变异的类型: 1、不遗传的变异: 性状的变异仅仅是由环境条件引起,不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叫不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 性状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叫可遗传的变异 三、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一、基因突变 思考和讨论:P81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正常 谷氨酸 GAA CTT GAA 蛋白质 氨基酸 mRNA DNA 异常 缬氨酸 GUA CAT GTA 1、概念:DNA碱基对发生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 ATGC TACG ┷┷┷┷ ┯┯┯┯┯ ATAGC TATCG ┷┷┷┷┷ ┯┯┯┯ ATGC TACG ┷┷┷┷ ┯┯┯ AGC TCG ┷┷┷ ┯┯┯┯ ACGC TGCG ┷┷┷┷ ┯┯┯┯ ATGC TACG ┷┷┷┷ 增添 缺失 改变 2、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减数分裂1的间期 基因突变一定能改变生物的性状吗? 基因突变可以遗传吗? 第3个碱基改变不改变性状 无性生殖的生物:遗传 有性生殖的生物 配子:遗传 体细胞:不遗传 3、基因突变的原因: 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 物理因素:如X射线、激光等 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如病毒和某些细菌等 战争与生态破坏 4、基因突变的特点: 1).普遍性: 2).随机性及不定向性 3).低频性 A a1 a2 如:细菌的突变率为10—4~10—10;高等生物生殖细胞突变频率为10—5~10—8 。 4).多害少利性(有些是中性的) 5、结果:产生新基因 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了它的等位基因(即A→a), 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的变化。举例: 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安康羊” 6、意义 由于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等位基因),导致新性状的产生。 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7、基因突变的应用:( 人工诱变育种) ①、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 利用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 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 酯等

文档评论(0)

w33888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