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_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Outline 1. 传播的结构 2. 传播的基本模式 2.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2 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2.3 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 2.4 赖莉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2.5 施拉姆的共同经验范围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2.6 大众传播的两极传播模式 2.7 怀特的守门人模式 2.8 议程设置模式 1,传播的结构 “结构”:即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这一概念,源于(哲学领域的)“结构主义”和(社会学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 主张万事万物均具有一定的结构,如有饮食结构、知识结构等等。传播,自然也有其的结构。这与“系统论”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后者以“系统”“代替”“结构”) 与此相联系,还有一种视万事万物为“过程”的观点。“过程”:即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程序。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结构”的动态的表述 传播的结构 1960年,美国传播学者D.伯洛从理论上总结了传播“过程”和“结构”的特征 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基本单位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传播过程中至少存在3个环节:传(者),受(者),信息。 2,传播的基本模式 “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模式的作用: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 模式的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其中,图像模式最为常用 传播的基本模式 传播学中,用“模式”说明“理论”的情况非常普遍 理由:研究者们发现,这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之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 研究者们生逢其时,前述“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手段(方法)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2.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5W模式由哈罗德·D·拉斯韦尔(Lasswell,Harlod D.)1948年于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文中提出,所谓5W,即: 谁(who)→(生产研究) 说什么(says hat)→(内容研究) 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媒介研究) 对谁(to whom)→(受众研究)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贡献 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5W,即传播过程中的5个要素:传者、读息、媒受者、效果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即,从5W着眼,划分出5个领域:控制(传者)分析、内容(讯息)分析、媒介(渠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这就使后人能分门别类地将研究入开展下去 拉斯韦尔的5W模式:limitations ①它作为典型的线性模式,将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道信息、并且呈直线形态的过程,忽略了反馈(受者对信息作出反应)机制的存在,也忽略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未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真空”中孤立进 ③“效果”在传播过程中虽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时有时无,能否视作要素尚有待讨论 拉斯韦尔的5W模式:改进 后来有一位叫R.布雷多克的学者,欲改进5W模式,又增加两个要素:在什么情况(where)、为了什么目的(why),被称作7W模式(1958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仍不足以克服上述缺陷 2.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亦称“信息论”模式) 由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C.申农和W.韦弗于1949年提出 来自申农等人在美国贝尔电话实验所工作中得到的启示,原是一个纯技术性的、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通信过程模式。但在自然科学日益向社会科学渗透的“整体化”形势下,人们很快发现,它可以被借用来探讨社会的传播过程 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contributions and limiations 优点:对传播过程的分析,比5W模式更细致。如,5W中的“讯息”,在这里被分解为两类:“发出的”和“收到的”。申农和韦弗正确地指出,它们往往不一致,传播的难点,就在于这种不一致性。该模式注意到“躁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和作用,亦为5W模式所忽略 局限:它也没能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通病——即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控制论模式 为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从本纪50年代起,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其主要贡献力量是: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