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关节松动手法及冲击手法下力在关节突关节内的传导特征重点分析.doc

腰椎关节松动手法及冲击手法下力在关节突关节内的传导特征重点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腰椎关节松动手法及冲击手法下力在关节突关节内的传导特征 张 军1,王 飞2,刘 强1,张 慧3,孙培栋4,梁栋柱4,赵 平2(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筋伤手法治疗研究室,北京市 100102;2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科,北京市 100142;3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康复科,北京市 100143;4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 引用本文:张军,王飞,刘强,张慧,孙培栋,梁栋柱,赵平. 腰椎关节松动手法及冲击手法下力在关节突关节内的传导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17):2546-255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17.016 ORCID: 0000-0002-6918-3779(王飞)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腰椎关节松动手法: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腰椎旋转类手法中的一种。手法体位有侧卧位和坐位两种,文章中模拟体位为坐位。通过接近受累腰椎关节被动活动末端的小幅度活动使关节得以松解,增加椎间关节的活动度,纠正受累腰椎节段的力学紊乱状态。其施力特征是低速度低幅度,没有明显冲击。 腰椎关节冲击手法:腰椎旋转类手法中的另一种。手法体位同样有侧卧位和坐位两种,文章中模拟体位为坐位。手法过程分为预加载相、冲击相和消退相,通过快速冲击冲破关节受限,增加椎间关节的活动度,纠正受累腰椎节段的力学紊乱状态。其施力特征是高速度低幅度,冲击时间只有150 ms。 摘要 背景:腰椎关节松动手法和腰椎关节冲击手法的目的都是纠正椎间关节的半脱位状态,但两种手法下力在关节突关节内如何传导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测量腰椎关节松动手法和冲击手法过程中关节突关节压力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法对关节压力作用的异同。 方法:12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腰椎标本(T12-S2)随机分为2组。一组模拟松动手法(n=6):预加载15°,速度3 (°)/s,最大加载角度20°,速度1 (°)/s,L5棘突水平推力9 N;另一组模拟冲击手法(n=6):预加载15°,速度3 (°)/s,最大加载角度20°,冲击速度33 (°)/s,L5棘突水平推力22 N。采用Tekscan压力分布测量系统测量手法过程中双侧L4-5和L5-S1关节突关节的压力。 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手法过程中(向右侧旋转再回到中立位),右侧关节压力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左 侧关节压力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②两种手法下右侧关节压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冲击手法左侧关节最大压力大于松动手法(P 0.05);③冲击手法右侧关节压力下降速度大于松动手法(P 0.01),上升速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冲击手法左侧关节压力上升速度和下降速度均大于松动手法(P 0.01);④两种手法下旋转同侧关节压力先减小后增大,旋转对侧关节压力先增大后减小,手法结束后关节压力均恢复到手法前状态;⑤冲击手法下关节压力变化速度和幅度高于松动手法。冲击手法比松动手法造成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可能性大,使用冲击手法时注意把握冲击速度和力度。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脊柱植入物;脊柱手法;松动术;腰椎;椎关节突关节;压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题词: 腰椎;手法,骨科;压力;组织工程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Con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lumbar facet joint pressures during simulated spinal manipulation versus spinal mobilization Zhang Jun1, Wang Fei2, Liu Qiang1, Zhang Hui3, Sun Pei-dong4, Liang Dong-zhu4, Zhao Ping2 (1Department of Sinew Injury Manual Therapy Research, 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2, China; 2Department of TCM Manipulative Orthopedics, Air Force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Beijing 100142, China; 3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Beijing DCN Orthopedic Hospital, Beijing 100143, C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