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物免疫学考点详解.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免疫的传统概念:防御疫病(传染病) 免疫的现代概念 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应。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二、免疫的基本特点 1.识别自身和非自身: 抵御.监视:肿瘤(自身变化)、病原(外源) 2 特异性和多样性:氨基酸、核酸序列 3 记忆:免疫接种的理论基础 4 自我调控:基本生理特点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抗感染2.免疫耐受: 自身稳定3.免疫监视: 抗肿瘤 四、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1. 免疫学经验时期(17世纪前) 特点:纯经验性 2. 经典免疫学时期(18-20世纪) 3.近代免疫学时期(至上世纪50年代) 超敏反应,免疫耐受,抗体生成克隆学说,免疫学技术( 血凝等) 4.现代免疫学时期(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免疫应答细胞分类,免疫调控,分子水平, 免疫学技术 五、现代免疫学的进展和热点 1. 理论: 分子和细胞 免疫遗传学和免疫调控机理(MHC) , 肿瘤免疫学(肿瘤发生、发展),免疫病理学(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免疫缺陷) 2. 应用: 免疫学方法 实验免疫学(单克隆抗体,基因疫苗,标记技术,肿瘤治疗) 六、免疫学的应用 诊断:血清学治疗:抗血清 预防:疫苗 超微量测量 一、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 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等 二、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等 三、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特点 一、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二、组成 组织器官: 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 脾脏、淋巴结等。 细胞:吞噬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 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抗体。 三、特点 先天(不感染)性;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无再次反应;作用快范围广。特异性;记忆性;获得性 第三节 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一、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1.炎症反应2. 吞噬:清除异物3.补体激活4.干扰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 1.一般过程:激活、反应、效应2. 反应类型: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3.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初次反应和再次反应 三、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 1. 抗原2. 机体3. 免疫方法 第四节 免疫调节 一、 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特异性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的补充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互相作用 二、 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 1. 神经内分泌调节 2. 免疫细胞间调节: T细胞 Th Ts B,NK,CD, 红细胞(CR1) 3. 细胞因子的调节: IL,IFN,TF,MF 4. 抗原抗体的调节: 反馈 5. 基因调节: 对不同抗原的反应性(MHC识别抗原),个体差异,品种间差异,种间差异, 免疫缺陷等 第二章 免疫学技术概论 概念免疫学技术与血清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 免疫细胞实验技术(源于细胞免疫) 抗体抗原实验技术(源于体液免疫) 一、血清学反应的类型 1.凝聚性反应:沉淀 凝集 沉淀: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 凝集: 颗粒性抗原与抗体 2.有补体参与的反应 3.标记抗体技术 种类:酶标记,同位素标记,荧光标记,其他标记 原理:化学方法连接 特点:放大作用,敏感性,微量化 4.中和反应 抗体与毒素或病原体的结合 方法:细胞、鸡胚和动物实验 二、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 1.特异性和交叉性(交叉:多价抗原抗体反应) 2.亲和力和亲合力 亲和力:抗体对简单的单价半抗原或抗原决定簇的结合力、 结合簇的大小,吻合的严密性和分子间力的性质和强度 结合力:氢键. 静电力.Van-der Waals-力 疏水键(50%) 亲合力: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稳定性 (取决于亲合力和抗体抗原所饱和的价数 3.抗原抗体反应的二阶段性和可逆性 结合阶段:快、不可见 可见阶段:凝集,沉淀等.较慢 4.抗原抗体的结合比例: 带现象 前带: 抗体过多 在沉淀反应中稀释抗原; 后带: 抗原过多 在凝集反应中稀释抗体. 5.血清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电解质;温度:37-56C;pH: 6-8 低于3 解离 三、应用 1.抗原、抗体检测2.生物活性物质检测 3.抗原在细胞和亚细胞的定位 4.微生物鉴定和分型5.血型鉴定 四、血清学试验的发展趋势 样品微量化 方法标准化 试剂商品化 检测手段自动化 第三章 标记技术 一、原理 酶(生物催化剂,催化活性)+ 抗体(免疫学活性) 抗原与

文档评论(0)

a11666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