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物素材——屠呦呦
一、荣获诺贝尔奖
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屠呦呦成为获此奖的第一个中国人。
耄耋之年得奖的屠呦呦虽做出了如此重要的成就,多年来她却一直默默无闻,不为国人所知。此次屠呦呦获奖,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界人士都纷纷对屠呦呦的成就做出高度评价。
利物浦热带医学院副院长斯蒂芬·沃德称新的诺奖得主是“实至名归”。他说,在青蒿素和综合疗法出现之前,“我们面临的绝对是一场灾难。我们当时用来对付疟疾的仅有的药物迅速败下阵来”。
《今日美国》表示,屠呦呦发现了一种能显著降低疟疾病人死亡率的药物,她是中国传统中医药领域的领军人物。”《纽约时报》写道,青蒿素是消灭疟疾的“首要疗法”,而屠呦呦对此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并因此获奖。
法新社表示,“传统中草药可以作为开发新药物的来源,但我们不打算直接使用草药。屠呦呦的贡献在于,用非常复杂的方法提取了活性化合物,所以她不应该被科学界低估。”
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任院长饶毅看来,青蒿素堪称中国过去一个世纪最重要的两项来自中药的药物发现之一。中国和世界对屠呦呦的肯定,有利于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刺激国际医药界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构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
美国联邦农业部华裔科学家白晋预测,中国学者在最近20年内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或将出现大爆发,不会再如现在这样只有零星几个,而是会每年或每几年都有几位,间隔也不会再像现在这么久,而是会连续出现。
对于屠呦呦获诺奖,一些国内科学家在欢欣鼓舞之余,也冷静地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和建议。
中科院首席研究员陈同斌在为老太太获诺奖感到兴奋的同时,也注意到,即便时至今日,中国制造的青蒿素类药物也只占国际市场份额的1%。他提出,闭关锁国,不注重成果产业化,假冒伪劣,热衷跟风,不符合国际标准等因素,阻碍了中国青蒿素类药物的国际推广。
“鉴于呦呦与两院院士无缘,亦未获国内大奖,建议应授予她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说,“也建议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就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和两院院士遴选制度进行反思和讨论,以开放的姿态进行改革,促进我国科技人才辈出,科技成果涌现,科技事业发展,人民获得福祉,国家繁荣富强。”
二、人物简历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她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由此,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也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职业技能大赛-电池制造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知识题库(附参考答案).docx
- 走近苏东坡ppt.ppt VIP
- 第1课时 水果店 课件 2025北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pt
- 2024年客户服务管理员(三级高级工)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上(单选、多选题汇总).docx VIP
- 失落的一角(精美版绘本).ppt VIP
-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课件(共25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可能性(说课课件)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ppt
- 计量器具、仪器日常使用点检表.xls VIP
- 食谱编制—食谱编制案例分析(食品营养与配餐课件).pptx VIP
- 2025上半年国内影视剧市场分析.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