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姆教授在中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特姆教授在中国

科特姆教授在中国   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冰点】1998年11月30日 星期一   科特姆教授在中国本报记者 张可佳   “我认定我迟早要从事治沙这样的事”   一个农民走了5000多公里的路,从新疆的石河子出发,先到了陕北,又转道北京,就为了找寻一种叫“TC”的东西。   才到延安就花光了身上带的全部积蓄3000块钱,饥饿劳累,音讯渺茫都没有打消他找寻“TC”的念头。7天后,在北京,他如愿以偿,还意外地见着了TC的发明人、比利时教授科特姆。   几天前,我见到这个年轻农民,他叫余友和。高高的个子,穿着整洁,眼睛精亮精亮的,脸上透出西北高原人特有的黝红色。   “我们那儿地相当大,人可特少。我们家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新疆第二大沙漠)有十来公里,是内陆性气候,夏天气温老是40多度,干燥得很!我从小上学,每天穿过两个村子,天天看见路边的沙丘在推移。15年过去,它就移了20多米,公路只能让道拐了弯,农田也被沙子埋了。”余友和的这番话定是装在肚里很久很久了,现成的一套套全端出来。   “我心里一直想着,关注着政府对农业的优惠政策,我认定我迟早是要从事治沙这样的事的。”他告诉我,他曾经承包了50亩地,雇了内地人种,没啥效益。后来改当厨师,一干6年过去了。   直到有一天,他去朋友黄存福家串门,无意间翻见本没了皮的破杂志,翻着翻着一篇长长的报道牢牢地吸住了他,那文章的题目是《TC进中国》。杂志上注明这篇报道转自1998年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杂志被圆珠笔划得乱七八糟,但这篇文章竟是完整的。余友和读了一遍又一遍,放不下手。   报道讲述的是英国华人彭重民博士和他的朋友为把TC引入中国,给西北干旱荒漠的贫困山区带来奇迹,遭遇的种种磨难与艰辛。TC是比利时科学家科特姆发明的一种土壤保湿改良剂:把它撒到地里,甘肃青海那样干旱的地方也能长出江南一样茂盛的植物。它使甘肃干旱又高寒的武胜驿乡第一次收获了蔬菜,那儿的农民卖菜脱了贫;它让年年种树树不活的陕北苗家河村种活了连山成片的“仁用杏”树,那儿的农民从此也有了经济收入……   “这一切都是真的?真有TC这么好的东西?我们这儿正等着它呐,我说什么也要去找到这个TC!”   余友和几乎背诵下来一个月前曾经读过多遍的报道:“这对植物来说再好不过了。几十亿年来,除了阳光空气和大自然的爱,还没有对它那么温柔的东西。长时间的施爱后,TC慢慢干缩,可一旦遇水,又膨胀起来,这样一干一湿的周期经过无数次后,它还性能如初。确切地说,过15年它还管用……”   “你就这么相信它?”我问。   “是我们太需要它了!我们那儿也是年年种树啊,虽说是政府安排的,义务种树不挣钱,可乡亲们都很积极,人人都怕沙丘往南移,可成活率太低了,好好伺弄也活不到一半。每年6月天山上的冰水下来能浇地了,但是正是夏天,蒸发量极大,还不够棉花麦子和葡萄苹果用的,根本甭想浇上防护林。”   “没搞过滴灌、喷灌或者别的什么用水的办法?”   “都使过。那些设备花钱多多呀,人工投入高,耗工厉害,也是政府白给的,经济作物才用,光农户养不起这东西。”他说到这儿又想起为水惹出的麻烦:“我们那儿年年为用水打架,见怪不怪了,太多了。今年7月,就在我眼前发生的,结果给打伤的人赔医药费,住进医院。”   去黄存福家的第二天,揣上这本破旧的杂志,余友和拿上几年干厨师攒下的钱,直奔西安。他想,陕北比北京近,找到苗家河村,准定能问着TC的事,他要亲眼看看陕北老乡用TC种下的杏树。   10月1日下午在西安下了火车,余友和没舍得吃饭就上了去延安的长途汽车。   深夜12点车到延安,一打听,傻了。延安地区有3个苗家河,人家问他找哪个。这也没难住年轻人,一大早上街花16块钱买回本陕西地图,延安地区12个县一页一页翻着找。   最后余友和认准了该去安塞县的苗家河。“可千万是它啊!”他心里念叨着一路翻山越岭,不知走了几条沟问到镇上,又问到村里。   “我按报道上写的打听‘文平’家怎么走。一问没人知道,我又毛了。最后问个年轻人才告诉,那‘文平’是村支书的小名,你要问大名。找到文平,他刚吃饭,正要上乡里卖菜,说甭去远处了,就看看院子里用TC种的西红柿和树吧。他说,你是来对了。这TC可奇了!你看我们村头一回种西红柿就结了好多好多。要是舍得打秧还能收更多。”余友和搭上文平的车往回返,一路听文平讲TC,心里踏实了,就按文平的建议又上北京买TC来了。   “你相信中国,你希望中国更好,中国相信你吗?”   “TC进入中国就像小猫捉老鼠一样,它要吃掉所有的老鼠,小心翼翼地走。”胖胖的科特姆教授用两手比划着迈着猫的脚步,但是他的眼眶里闪烁着泪花。他正在北京一间漂亮的会议室里,面对着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们。会议室墙上的红色横幅上写着“TC在中国”,四周展示着一张张精

文档评论(0)

bh100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