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流行病学.ppt

  1.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传染源的影响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对传播途径的影响 对易感人群的影响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 地理因素 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栖息习性 社会因素 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 城市化和人口爆炸 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 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 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 战乱 难民潮 原油污染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 策略 预防为主 强化人群免疫 改善卫生条件 传染病监测 全球化控制 报告病种类别 措施 疫情管理 责任报告人 报告时限 疫情报告报告工作考核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综合管理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质量考核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的措施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 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 措施 登记 管理 随访 期限 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 对接触者的措施 措施 留检 医学观察 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检疫期 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病人被隔离 医学观察 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彻底消灭 捕杀、焚烧或深埋 隔离治疗 预防接种和检疫 深埋受感染的动物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1、消毒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 压力蒸汽灭菌(物理) 紫外线消毒 含氯消毒剂(化学) 预防性消毒 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 疫源地消毒 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 分类 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 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 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 2、杀虫 是使用杀虫剂(insecticide)杀灭有害昆虫,特别是外环境中传递病原体的媒介节肢动物。 预防性杀虫 疫源地杀虫 随时杀虫 终末杀虫 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免疫预防 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 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 停工、停业、停课 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公共饮用水源 计划免疫(planed immunization)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第五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 计划免疫的内容 “四苗防六病”,即7周岁及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及石洞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 1992年国家又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畴,“五苗防七病”。 计划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接种的途径与剂量 疫苗禁忌症 是WHO规定四大类 预防接种的反应 冷链 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发出,经冷藏保存并逐级冷藏运输到基层卫生机构,直到进行接种,全程都按疫苗保存要求妥善冷藏,以保持疫苗的效价不受损害。 评价指标 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 免疫效果评价指标: 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 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 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数 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 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自学) 定义 由新出现(发现)的病原体,或经过变异而具有新的生物学特性的已知病原体所引起的人和动物传染性疾病。 新发传染病: 突发性传染病: 是指突然出现 的传染病爆发。 流行特征 不确定性 即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新发传染病,给防控的准备工作带来困难 缺乏特效治疗和免疫预防 容易造成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对医务人员造成直接伤害 动物源性: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在 新发传染病中75%为动物源性的 人群对新传染病缺乏免疫力 新的病原性微生物带来的传染是全球性的,而非局部的独立的事件 在疫情发生初期,不能充分认识,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恐慌心理严重,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新发传染病的生物学性状、传播因素及传播规律等方面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传播迅速、易形成爆发或流行、病死率高 一级预防:生态学预防 二级预防:加强监测 与国境卫生检疫 三级预防:流行的控制 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改善环境,防止污染 建立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 信息沟通机制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