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汉南越王墓建筑调研报告
本科课程论文 西汉南越王墓建筑调研报告
学 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专 业 城市规划
年级班别 2012级(1)班
小组成员:闾兆徽 、李扬生、张煜东、陆艳珊
钟镇浩、欧阳夏、郭圣杰
指导教师 陈吟
2014年12月
西汉南越王墓建筑调研报告
建筑概况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就位于广州的中心地区的象岗山,北面是流花路,南面是盘福路,东面是解放北路,基地是梯形的,在基地的南边是高剑父纪念馆,在基地的东面是广州的最大的风景公园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等艺术馆等都在公元内)。1983年南越王墓发掘
1984年3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式由市政府立项并划地征地,随后开始了方案设计、论证、筛选,最后确定采用中科院院士、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先生的设计方案。。
1988年2月8日,综合陈列楼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1993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第二期工程主体陈列楼竣工。同日,《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开幕,标志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全面建成。
三、调研感受
在参观南越王墓之前我们就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对于这座何镜堂院士设计的博物馆,社会各界给予的平价是很高的,据说博物馆结合了现代与岭南的特色,这使得我们对其更加感兴趣了,觉得一定要去感受一番才行。这座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将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几个不同序列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群体气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曾获得六项国内外建筑大奖。
11月26日早晨我们小组相约到达南越王墓博物馆。建筑以红色为主,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博物馆顶部材料使用钢材以及玻璃,形体是几何形的,这让我想起了贝聿铭大师的苏州博物馆,而在墓室也有一个小型的玻璃金字塔,这些建筑形态都是结合了现代风格的,而不仅仅是古式建筑。
说说我们对于墓穴的感受吧,墓穴里面分了许多室,最中间便是南越王的墓,而其四周分别是其殉葬的夫人、仆人等,其四个夫人只剩下一个还残留有一把灰,俗话说:“人死一把灰”真的让人很心凉。当然,活人殉葬也是很残忍的。也许古时候的人觉得到了阴间也是需要吃住行的,所以南越王在去世的时候让自己的夫人、仆人以及厨师都跟着陪葬了。
到了博物馆,看展览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也跟着看了一下墓室出土的文物,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展厅偶遇了一大群日本的小学生,他们都带着表格做着关于出土的文物的笔记。想来一定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有许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也有所思考,就连他国的小学生都如此重视我国的文化,我们也更应该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有空的时候多到爱国教育基地走走看看,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大学必修的课阿!我爱祖国!
四、建筑分析
何镜堂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为“两观三性”。“两观”即建筑是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必须是一个整体,没有一个整体就全乱了。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现在的要求,又能够适应将来的发展。“三性”,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这可以作为我们分析西汉南越王墓的建筑分析参考依据。
从整体观来说,建筑必须是一个整体,没有一个整体就全乱了。西汉南越王墓在总体布局是古典原则、现代手法轴线对称的构图,空间序列都是传统的庭院建筑体系;但有机连接的运用,有韵律的中间序列,则是现代的庭院空间概念以古墓为主题,保持遗迹的历史纯洁性和历史可读性,参照“成尼斯宪章”的原则,在遗迹与新构筑物之间,外观识别要有明显的区分,不以今损古,不以假乱真。总体设计沿中轴线依山建筑,拾级而上,通过蹬道和回廊将入口陈列馆、古墓馆、珍品
馆三个不同序列、高低错落的空间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古墓博物馆的整体通顺的路线。贴合地形。建筑结合山岗地形和陡坡,依山趋高,拾阶级而上,将综合楼、陵墓保护区和主体楼三个不同序列的空间,连结成高低有序、上下沟通的群体,展现出古墓葬博物馆的宏伟气派。建筑的设计基本上是依照地形设计,不论是台阶还是坡地,在我们参观时看来都是建筑与场地融为一体的。
材料选自本土。其建筑的地域性也表现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由于古墓遗址的汉代大多用的是砖等建筑材料,采用的也仅仅是叠涩的技术手段,而在新建的博物馆在处理三种建筑单体上,也采用同一种材料红砂岩表达对历史的追溯和作为纪念性建筑的庄重和典雅!平面形式它采用了岭南建筑三合院的布局方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