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 案 编 写 的 格 式
1、封面
合 肥 学 院
2009 至2010学年第 一学期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
教
案
课程编码: 0933004
总学时/周学时: 48 / 3
开课时间: 2009 年 9月3日第 1周至第 16周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07汉语言文学(1)(2)
使用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系别/教研室: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授课教师: 王 世 朝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这是一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的课程。中国古代文论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极其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课程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实际,揭示其丰富的理论内容,吸取深邃的思想智慧,以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古代文学理论遗产,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研究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儒道两家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导作用;掌握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文学批评理论,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唐代诗歌理论的发展状况及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理论。 本课程教学方法
选择以下方面:教师讲授(√ ),课堂讨论(√ ),多媒体教学(√ ),当堂测验( ),提问式教学(√ ),实验( )……。选择其中几项,或补充其它方法。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通过对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系统梳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材选用原则和特点
选用王运熙 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该教材具有学术权威性,内容丰富翔实,体系严整。也是大多数院校开列的该课程考研的主要参考书。 考核方式:N十2 教学参考资料
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至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郭绍虞主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
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 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
梁道礼:《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
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出版社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建民:《中国古代诗学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
蒋济永:《过程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对教案的分析总结
2、教案扉页
周 次 第 周至第 周 授课时间 章 节
名 称 绪论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 )、实 验 课( )
上 机( )、其他方式( ) 教学
时数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重点: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
2、难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
3、学生应注意的问题:中国文学批评的学科性质 教 学
方 法 选择以下方面:教师讲授(√ ),课堂讨论( ),多媒体教学(√ ),当堂测验( ),提问式教学(√ ),实验( )……。
选择其中几项,或补充其它方法。 讨 论
练 习
作 业 讨论思考题: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尚用重于尚知,求好重于求真”的民族特征。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教 学
后 记 教学内容要点
(可附另页) 第一节 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
周 次 第 周至第 周 授课时间 章 节
名 称 第一章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第一节 孔子的文学批评理论
第二节 孟子的文学批评理论。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 )、实 验 课( )
上 机( )、其他方式( ) 教学
时数 4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掌握孔子和孟子的文学批评理论;了解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重点;孔子“诗教”的核心。
2、难点;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印刷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docx VIP
- 解约合同函模板(3篇).docx VIP
- 街道美化绿化提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pdf VIP
-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超全).docx VIP
- 教学课件《去外婆家》第2课时 2025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ppt
-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v第16课《祖国,我为您自豪》第1课时 了不起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课件2025秋.pptx VIP
- 光影大师伦勃朗作品I.pptx VIP
- 2025年保鲜膜包装机项目市场调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民族团结学习计划.docx VIP
- PMB石油化工项目管理手册 第7册-招投标管理程序.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