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性质浅思.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课程性质浅思

语文课程性质浅思 侯 壑 南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对此,本文仅发表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工具性”不同于“工具本质论” 有关语文性质的争论历时近半个世纪了,许多有志于语文研究的专家和老师,深入语文学科本质研究领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得出了各种不同的性质观,诸如“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模糊性”等等。 其中叶圣陶先生的“工具本质性”的影响最大,特别是《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依据叶老的思想,开宗明义说道:“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到了基本认可。 叶老的“工具本质论”是20世纪50-60年代针对语文偏于政治思想教育,提出了“语言是思维工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叶老长期语文教学实践和对语文学科科学化思考研究的结晶。他从学生本位出发,注重个人表情达意的实际能力,并把语言作为形成这种能力的“工具”;而且他对“工具”的认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角度的,他认为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是其他学科工具基础,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今后做人的工具,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这样一种认识在当时有科学、积极的意义,并被广为接受。 这一结论的提出,对语文教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工具说的提出,为语文教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为语文教学研究学生提供了方便,使语文教育在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和面向实际、贴近生活等方面有了可操作的内容和模式。“工具说”特别强调教育的生活实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学习”与“做人”的语文素养,使语文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工具说”使语文教育在困难时期能够走出误区,调整方向,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过积极的贡献。 当然,“工具本质论”也有它的局限性。这里借用谢慧英先生《叶圣陶语文“工具论”评析》中的一段文字: “工具论”局限性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工具性”主要是从实用主义(实利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语文科的任务只是培养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这就把语文学习的意义局限的人的“生存性”方面。这主要是从物质生活的层面认识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看作仅仅是维持物质生活的一种技能。这必然决定了将语文教育的重点放在语言的技能训练上,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孤立地看待语文教育,使语文教学较多地停留在繁琐的语法规则和字、词、句的规范使用上,使语文课忽略其他应有的属性。实际上,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的使用技能、语基知识,以应立身处世之需,而且更应注意到创造性、想象力方面,人格的塑造及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它包含了智力因素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这些恰恰是语言教育终极目标。另外,语言科是母语即民族语言的教育。各民族语言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包容、蕴涵并不断积淀着各民族独特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应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 其次,语文“工具论”有一层含义是从“语言是工具”这一点衍生的。叶圣陶的阐释这个观点时,用了一个比喻:如同锯子、刨子、凿子这些工具是为了做桌子一样,“语言”这种“工具”是“想心思”的工具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论证也许是为了通俗易懂,但却把语言和思想关系简单化了。语言虽然是“想心思的工具”,但是它不是锯子、刨子、凿子一样属于纯粹的客观物质.虽然语言是一套音、形、义结合的符号体系,但它又具有一般物质工具所缺少的人文性和精神要素。人们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时,是以“言语行为”的方式出现的。索绪尔认为语言储存于人的意志之外,有点像把同样的字典发给每个人使用;而言语却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个人永远是它的主人。和“语言”相比,“言语”则体现了人的个性、创造性、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最高层次和集中体现。从语言的发展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不同民族的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它的思想情感上是维系一个民族整体的基本纽带,一个民族的语言在潜移黙化中将它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某些思想观念渗透到人们的血液中,溶解到人们的心灵里,积淀到深层的心理结构之内。因此,叶圣陶提出“语言是工具”,却未能考虑到“语言”作为“工具”的特殊性,而只注意到其物质层面的属性。 还须指出的是,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科定性为基础工具科,认为语文是学习其他一切学科的工具。这确在情理之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正常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他学科的学习所必备条件。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