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简化文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耕简化文档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人民的尊重与喜爱。中国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日常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桩桩件件都闪烁着中国人的智慧、包容的光辉。而现在许多农耕文明正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比如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挂香囊、赛龙舟、奉贤的滚灯,这样的节日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等,这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希望能够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 民以食为天,我们今天就先从食开始说起。 本次讲座所涉及的内容对于深厚的农耕文明而言只是桑海一粟。但希望能使大家对我国的农耕文明有更多的了解,能够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结束语) 农食篇 五谷 :同学们学过初中历史都知道,在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址 :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都先后掘出了稻、粟等农作物。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到底是指哪五谷呢? 麦: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种类。其中小麦是世界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稻米第三。面粉就是小麦磨成的。秸秆用来造纸、编制成各种工艺品。 黍:一年生草本植物。煮熟后有粘性,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菽: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这是世界所公认的。《美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大豆是中国文明基础的五谷之一。”《苏联大百科全书中》也写道:“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开始栽培这个作物,……。” 稻:去壳后叫大米,稻杆用来造纸。 稷:社稷中社则被古人作为土地之神。 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中也出现了稻、粟、禾、麦、菽等农作物。说明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部落中的人们已步入农业文明。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 ,人们纷纷把装着米的竹筒投入江中。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也就是所谓的竹筒饭。 水车又称孔明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相传为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杆秤原理利用杠杆来称重简易衡器,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绳等组成。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民族的符号。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农具-耕地整地工具 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 耙 bà耙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也是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由农具演化而来。铁齿钉耙,耙齿锋利似钉,攻击性强,也兼有兵器的作用耖等,这套耕作体系在宋代已经形成。晋代发明了耙,用于耕后破碎土块,耖用于打混泥浆。宋代出现了耖、砺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于打混泥浆。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 农具-播种工具 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发明于东汉武帝刘秀时期,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北魏时期出现了单行播种的手工下种工具瓠种器。 农具-中耕除草工具 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 农具-灌溉工具 商代发明桔槔,桔槔   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辘轳,汉代创制人力翻车,唐代出现筒车。筒车结构简单,流水推动,至今我国南方丘陵河溪水力丰富的地方还在使用。 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 ,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现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簸箕、木扬锨、风扇车为主,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 (或气流)的机械,也叫扇车或扬车。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在概念上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利用风力作业的机械即风车相混淆。围绕葫芦的生长态势、性能与实用,古人不断将逐步发展的感知、希望、幻想加诸于它。如: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