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课件第章第二节 语义.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言学概论课件第章第二节 语义

第二节 语义(7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语义的性质,了解词义的构成和结构,掌握义素分析法; 2.了解词义聚合和组合的特点,了解语义场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语义的性质 2.义素分析 3.语义场 4.词语搭配 难点:义素分析、语义场 【教学内容】 一、语义的性质 二、词义的结构 三、词义的聚合 四、词义的组合 一、语义的性质 (一)什么是语义 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因此,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便成了语义的基本特征。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语言以外,人们还利用一些非语言的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等)来传递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海军士兵靠手中的旗子(白天)和舰上的灯光(晚上)来传递意义等等,这些手段虽然可以传递一定的意义,但它们都不是语言形式,它们所表达内容也就不是语义。只有语言形式表达的意义才是语义。 语言形式又包括“语汇形式”和“语法形式”两类,所以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语义也有两类:一类是词汇意义,即由语汇形式表达的意义;一类是语法意义,即由语法形式表达的意义。如汉语“买的书”,“买”表示拿钱换东西,“书”表示装订成册的著作,这些意义均是通过语汇形式——词来表达的,所以都是词汇意义。而“买”同“书”之间存在的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意义则是通过虚词“的”和语序(有别于“书买的”)等语法手段来表达的,所以是语法意义。 人类通过语言形式,除了传递思想外,还常常表达感情,所以语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思想内容,即理性意义,情感内容,即非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是语义中反映思想的部分,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 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也叫色彩义。 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有一般与个别、稳定与临时的分别。在通常的情况下都能够存在的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在特定的上下文、特定的交际场合中或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才能出现的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比如“他”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某个人”,这是这个词的一般的和稳定的意义;“他”在不同的上下文或交际场合中又可以具体指称张三、李四、王五或赵六,这种意义一旦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就会不复存在,因而是这个词的个别的和临时的意义。 语境意义(言语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个别的、临时的意义。 语言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二)语义的性质 1.语义的概括性 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无论是词义还是句义都是概括的。 词义是一定的语言社会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极其复杂的,词义在对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予以反映时,并不是一种实录,一种简单的拷贝,而是一种抽象、概括的反映,只需摄取客观事物的一两个足以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主要特征,而不需面面俱到地全部罗列。如“车”的词义是“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这个意义,就是从马车、汽车、电车、火车、自行车、三轮车、手推车、摩托车等各种各样的车中概括出来的,它反映了各种车所共同具有而他类事物所没有的特征。这便是一种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反映。 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具有概括性,即使专有名词也不例外。例如,“北京”的词义就概括了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一些显著的特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各个时代的北京。可见,概括性是词义最重要的特性,它使人们可能用一定数量的词去概括无数千差万别的事物。 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都是概括的、一般的,而在平常的交际活动中人们谈论的对象却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表达概括意义的语言形式要同个别的对象联系在一起,就需要依靠上下文和交际环境对语言形式所指的限定作用。比如“车没法骑了”中“车”的意义就比词典中的意义具体,它指某辆能供人骑的自行车(或三轮车、摩托车),而不包括别的车(如汽车、火车)。可见词在具体使用时,其意义的内涵与外延都可能与词典有所不同。 2.语义的模糊性 所谓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学者”这个名词,词典上的解释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那么究竟取得多大的学术成就才称得上是“学者”,这并没有也不可能有量化的标准,也就是说学者与非学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绝对的界限。因此,“学者”的词义是模糊的。在客观事物中,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往往很难划一个清楚的界限。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类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夜晚”,“敲、打、捶、砸”等动作,也都具有模糊性。特别是那些反映程度差别的词语,意义的模糊性就更大。 模糊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往往出现在词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而词义所指范围

文档评论(0)

vtangoj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