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与现代汉语实词词类对比.docVIP

《马氏文通》与现代汉语实词词类对比.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氏文通》与现代汉语实词词类对比.doc

《马氏文通》与现代汉语实词词类对比   摘 要:《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中国语言学的一座里程碑,但是其内容与现代汉语相比则多有不同,二者到底是谁是谁非,人们历来议论不休。笔者也根据自己读《文通》的一点感受,以及已有的一些浅薄的现代汉语知识,写下了此文。文中着重从词类的划分标准、词类的句法功能、词类的古今对应以及词形四个方面对《文通》词类和现代汉语词类进行对比,并发表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见解。   关键词:《马氏文通》;现代汉语;词类;对比;不足   对词类的论述是《马氏文通》的主要内容。该书将汉语词类分为9类,实词5类,虚词4类。而我们现代汉语中,则将词划分为14类,实词10类,虚词4类。在数量上明显不一致的划分,在内容上是否是一致的呢?   现代汉语中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四类,《文通》中也分了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类。   实际上文通中的助字说的便是语气词。而真正的助字,例如“之”,归入了介字之中。而《文通》中的叹字,我们今天认为其可以充当句子成分,甚至可以单独成句,所以应归入实词之列。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诸如“也、矣、焉、乎、哉、欤”之类,在现代汉语中基本绝迹,但是语气词这一词类却是古今皆有。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情态助词“着、了、过”,都是逐渐发展而来的,而《文通》所收例句多为先秦两汉文以及唐代古文运动中的一些文章,所以见不到现代汉语中的某些词也是极为正常的。而现代汉语中没有古汉语中常用的一些虚词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虚词分类上的古今对应出入还是比较小的。至于在内容上,《文通》的虚字与现代汉语的不一致则是属于古今之别,我们不可苛求古人。接下来本文将着重对《文通》与现代汉语中的实词词类进行对比,并尝试着总结出《文通》实词词类划分的一些不足。   一、词类的划分标准   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中,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词的句法功能。但是《文通》在进行词类划分时是以意义为主要标准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公认的。陈望道说:“《马氏文通》是我国著名的依据意义区分词类的主张者。”[1]但是,正如作者所说“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知上下之文义何如耳”。[2]但是,字无定类,本身就取消了划分词类的可能性。   而且,在具体贯彻时,《文通》却并没有严格遵守意义标准。在很多时候,掺杂着不完全的句法功能标准,许多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陈兴伟在他的文章中就曾指出:“《文通》讲“义”没有脱离句法功能,它交给我们的是一个意义与功能互融的分类原则。分离意义与功能的关系,不是《文通)的主张。”[3]笔者这里所说的不完全的句法功能标准是说,作者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词类与句法功能的关系。许多我们认为可以做某种句法成分的词类,作者则认为不可以,于是把它们归入了另一个词类。划分出词类,有的词并不一定属于该类,有的词类就其成员而言甚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类。   《文通》中的状字,虽然多数人比附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但笔者认为,《文通》中的状字更像是指句法成分中的状语。张国宪也曾指出:“可以看出,马氏是把‘状词’与‘起词’、‘语词’同等看待的,是作为句子成分的术语来使用的。”[4]副词经常做状语这自然是毫无疑问的。名词、形容词、动词也都可以作状语,但是作者却把这些作状语的词都归入了状字一类,或者认为是假借为状字,这明显不妥。   作者将“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名词也归入了状字的行列,而现代汉语中则将之视为方位名词。《文通》之所以会将其视为状字,就是因为这些词,常常作状语。再如,作者所列双声状字如“踟蹰、仿佛、嗫嚅、逼迫”等,叠韵状字如“缠绵、逡巡、彷徨、迁延”等,更像是动词而非副词,也是因它们经常位于状语的位置上,就被误以为状字。   更有甚者,有时候,即便不是作状语,只要是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前的,作者也将其认为是状字。例如“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作者将“既”“又”也视为是状字。而在后文讲连字时,却又明确提出,“既”“又”是连字。连词不能作状语,但是因为位于“能”“受”之前,所以作者也误将其划入了状字的行列。   再如,作者认为“犹”“如”“若”三字为状字,但实际上我们今天认为这三个词应当是动词。这又是为何?试以文中一例来分析一下。   史封禅书:“获一角兽,若麟然。”   作者认为一个“若”字体现出,是好像是麟,而并不是真麟,所以“若”为状字。换句话说就是“获一角兽,麟然”已经足句,加“若”字修饰谓语“麟然”。而我们知道修饰谓语的状语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省略之后意思不变。而这两句话意思有明显出入,“若麟然”则不是麟,而“麟然”则可能为麟,所以“若”字不可缺少,宜看做动词,也即《文通》中的动字。   二、词类的句法功能   (一)词类与句法成分的对应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