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女性作家的人文情怀.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女性作家的人文情怀.doc

女性作家的人文情怀   摘要 阿伦特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她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其思考和写作的主要内容。理清阿伦特作品中核心概念的特质,可以进一步挖掘出其创作的核心指向。   关键词:汉娜?阿伦特 行动 沉思   汉娜?阿伦特的作品既有对思考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也有对现实生活宏大热情的人文关怀。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生活经历决定了阿伦特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写作风格。她将指涉广泛的写作内容包融于随性洒脱的笔法之中,也把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 阿伦特的人生轨迹和创作历程   汉娜?阿伦特于1906年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德国犹太人家庭。幼年时期,她受到母亲的悉心呵护和教导,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马堡大学的生活使阿伦特迷恋上了充满思辨激情的哲学。当时的德国正处在人文学科蓬勃发展的时期,哲学研究更是引领着全世界的发展风向。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阿伦特十分崇拜在德国哲学界崭露头角的海德格尔,她把海德格尔称作“主宰着思想王国的国王”。之后,海德格尔把另一位伟大学者雅斯贝尔斯介绍给阿伦特。在雅斯贝尔斯的指导下,阿伦特完成了自己有关奥古斯丁“爱”的思想的博士论文。   随着德国激进民族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崛起,阿伦特逐渐开始意识到身为犹太人的与众不同。完成博士论文之后,阿伦特即着手有关拉埃尔?瓦恩哈根的写作计划,有意识地开始关注犹太人问题。纳粹的执政彻底打碎了阿伦特宁静的生活,她经历了德国对犹太人的大迫害,见证了海德格尔向纳粹的靠拢。最终,在极度危险的境地中设法出逃美国,成为那一时期流亡美国的德国知识分子之一。   德国的纳粹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深深地震撼了阿伦特的心灵。人类在利益面前的贪婪和堕落,在恐怖面前的懦弱和退让,尤其是对罪恶的毫无抵抗和反思,让她感到困惑和不解。在美国的生活,使阿伦特能够有机会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1951年,阿伦特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大部头作品《极权主义的起源》。在这本书中,她对纳粹极权主义的思想来源、社会基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958年,阿伦特出版了另一部代表性著作《人的境况》。《人的境况》一书让阿伦特这位特立独行的女性作家广为人知。相对于《极权主义的起源》来说,《人的境况》更具系统性、概念内涵更加丰满,背后的理论支撑更加突出,它是阿伦特人文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此后,阿伦特撰写了大量的专栏文章和论文,讨论的主题涉及社会问题和国际要闻。60年代,阿伦特以记者的身份在耶路撒冷记录了以色列政府对纳粹军官艾希曼的审判。由此而写成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使阿伦特身处舆论的漩涡。读者对她评价艾希曼的立场褒贬不一,但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的概念却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晚年的阿伦特重拾了昔日对思辨哲学的兴趣,开始从人类的精神生活入手去探讨避免罪恶产生的途径,三卷本的《精神生活》是她最后的作品。然而,在完成第二卷之后,阿伦特便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留给了人文学界一个极大的遗憾。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阿伦特对问题的观察细致敏锐,笔法细腻流畅。同时,她的作品也具有史诗般的壮阔,特别是她对希腊以来西方思想流变的梳理,突显出了她深厚的学术功力。值得一提的是,阿伦特对德国的诗歌和小说也颇有研究。在阿伦特的作品中,经常能够见到她对本雅明、卡夫卡等文学大师作品的引用。这使她的写作在充满思辨色彩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美学气质。不过,由于阿伦特的写作个性化十足,因此,她的作品也经常遭受学院派的攻击。   二 阿伦特作品的概念特质   阿伦特的作品涉及文学、哲学和政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政治论述是她写作的线索性内容。分析阿伦特作品中的独特概念,要从回应她时常遭受的质疑入手。   1 对阿伦特作品的常见质疑   首先,阿伦特对历史事件与传统术语的独特解读方式使她的命题判断时常遭遇质疑。阿伦特认为,反犹主义的关键在于本真政治的丧失以及形而上学式政治语态对个体判断能力的褫夺。同时,她认为社会领域的兴起是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侵入的结果,它将导致本真政治的丧失。塞拉?本哈拉(Seyla Benhabib)在“Hannah Arendt and the Redemptive Power of Narrative”一文中提出了这些论断的内在矛盾:“是不是只有把……大多数人群排除在外,并通过他们的‘劳动’生产日常所需……那种并不确定的政治空间才是可能的?若如此,对社会[领域]崛起的批判,会不会也是对……政治普遍主义的批判?”此外,乔治?凯特伯(George Kateb)指责阿伦特在《论革命》中关于法国革命期间的怜悯和恐怖的论述,使人怀疑她丧失了判断力。   第二,阿伦特声明自己并非属于哲学家的圈子,她的工作是建构政治理论。然而,没有对精神现象的密切关注,谈论政治现象难免流于表面。阿伦特意识到了现代政治状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