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孙家口伏击战.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孙家口伏击战.doc

孙家口伏击战   高密人曹克明组建起一支游击队,被国民党山东第八专区专员厉文礼收编为第八专区保安六团,曹克明当上了团长。   作家莫言说,他的小说及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红高粱》,就是依据当年那场孙家口伏击战并以参战的主要人物曹克明为原型创作的。此话属实。不过,那时的孙家口属于平度而不属于莫言的家乡高密县,可跟着电影《红高粱》名声大振的是高密而不是平度。须知,莫言创作的是艺术形象,海阔天空的笔法并没限于高密或是平度,他即使有意宣传高密但也无意贬低平度,至多是忽视了平度。再说,人家莫言写的是“我爷爷”余占鳌而不是曹克明。伏击鬼子的地方也将孙家口改为了“青杀口”,胶莱河变成了“墨水河”。为了写“红高粱”,小说将伏击战的时间由清明节后改为9月高粱红了的时候。余占鳌是土匪出身,而曹克明却不是土匪。他先是共产党员后来是国民党员。   如果觉得应该尊重历史和现实,就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大家都有发言权,咱们把历史还原了就是。   孙家口、石板桥,   历史的遗迹尚在   1938年的时候,孙家口属于平度最南边的七区王家丘镇。这个镇的村庄分布在胶莱河南北两岸,王家丘就紧贴在胶莱河南沿上。现在平度与高密是以胶莱河为界的,可那时平度的地面越过了胶莱河,所以河南岸的王家丘、孙家口、公婆庙等村庄属于平度县。准确地说,当年的孙家口伏击战的主战场在平度县,而非高密县。   再说参战队伍,也是平度的董希瞻打的主力。不过,功劳不能这么争,因为董希瞻当时属于曹克明的部下,曹克明是伏击战的总指挥。参战队伍也不只曹克明的保安六团,还有胶州的姜黎川部和平度的冷冠荣部,是平度、高密和胶州的国民党地方游击队联合进行的一场战斗。如果仅有董希瞻的队伍,他是不敢跟鬼子较量的。   当时,从胶州到掖县的沙河镇有一条公路叫胶沙路,南段到平度那段叫胶平路。胶平路就从孙家口村的中心穿过。坐汽车出胶州城向北一路走来,过了胶州界进入高密界,一路来到胶莱河南岸的孙家口村的村西头。公路到了这里不再继续向北,而是向右一个九十度急转弯进入孙家口村,从村中央的东西街往东直行两百余米到了村东头,再向左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拐到村东头的南北路上。沿南北路向北走二三十米,就来到胶莱河堤口,过了堤口,突然就是下坡,车辆一头就扎上了胶莱河南引桥。引桥长52米,一溜下坡来到那座石板桥上。石板桥长37米,宽只有3米,仅能通过一辆那个时代的汽车。小桥不大,名字却不小,当地人把它称作“胶沙桥”。到了桥北头,经过72米长的北引桥,出了北河堤口,往北就是直通平度城的大道了。 汽车如果从北边平度方向过来,也必须小心翼翼地爬上北河堤口,沿着北引桥,踩着煞车慢慢下坡驶上窄窄的石板桥。到了桥南头再沿着南引桥爬坡,爬上南河堤口,走过二十几米就是孙家口村东头的第一栋房子。这时候,司机必须快速打着方向盘向右急转弯,转得慢了就有撞到房子的危险。转过这个弯立刻就进入孙家口窄窄的东西大街,这时才能松口气。所以,任何车辆从北岸过桥进孙家口,都走得很慢。车身较长的军用卡车就更慢了。   我于2011年清明节后――正是六十三年前发生孙家口伏击战的时刻,专程来到孙家口村。孙家口早已在原址西边建了新村,但旧村还保留得比较完好,两侧低矮的房子夹着一条狭窄的小街。穿过破旧的小街来到村东头,忽见一座白色的大理石纪念碑闪闪发光,使破旧的村庄有了亮点。纪念碑正面刻着“孙家口伏击战纪念碑”九个大字,左上角刻着“高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右下角刻着“河崖镇人民政府二○○五年八月立”。原属平度的孙家口已经划归高密了,所以高密人在此立碑当仁不让。纪念碑后面的碑文是这样写的:“1938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十六日,抗日游击队曹克明部组织军民400余人在胶(州)沙(河)公路孙家口利用青沙桥及周围地形伏击了由平度返回胶州的日寇,战斗从早上8时至下午3时,先拦截伏击后围堵追捕,共击毙日寇39人,其中有中将中岗弥高。击毁军车七辆,缴获军车一辆。枪械子弹和件一宗。我伤亡30余人。此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当地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情。此地是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的原型地,是电影《红高粱》的拍摄地之一。”   立碑人的行为值得称道,但碑文内容有点儿失实。许多资料都说当年的日本鬼子不是39人而是29人,军车一共是五辆而不是七辆。碑文的文字也嫌粗糙,枪械子弹和“件”一宗,漏掉一个“文”字,应是“文件一宗”。   日寇暴行激怒了游击队   1938年初,那时候平度城和胶州城都被鬼子占了,日军就要三天两头地在两个县城之间巡逻和运送军用物资。由于胶平公路太窄,而且年久失修,日军的汽车走不快,沿路村庄的百姓们就倒霉了,青壮年们大都被逼着出工修路。如果有人逃跑,日本人当即开枪射击,格杀勿论。有那身体弱的、生病的、腿脚不利索的,就会因为干活太慢而遭到谩骂毒打。所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